广西南宁:让城市70%降雨就地消纳

17.06.2016  18:49
    夏天是一个多雨的季节。过去,城市未雨则旱、一雨则涝让市民们苦不堪言:晴天太热出不了门,雨过天晴想出门了又到处积水,就连公园都去不了。
    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的市民再也不用为此发愁了,巨大的“吸水”能力让这座南方绿城更加宜居,每当夏日大雨一过,公园里立即聚满了前来呼吸新鲜空气的人群。
    2015年4月,南宁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南宁建立了海绵城市运行机制和技术体系,形成了以公园绿地为主要载体,统筹引入“客水”,打造连片综合海绵体的基本框架,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到2020 年,南宁将力求20%以上城市建成区的70%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建设城市“海绵体
      2015年4月,南宁市以答辩得分位居 34个申报城市、22个答辩城市首位的成绩,获得了评审专家组的认可,成功被确立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南宁市以此为契机,举全市之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切实构建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健康的水环境和生态体系,让城市具备更强的排水功能。
    建设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而“海绵体”既包括江、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在对以石门森林公园为主的公共场所和现有小区海绵化改造中,南宁市统筹考虑、严密实施,将石门森林公园及周边小区、会展中心、竹溪立交桥等连片建成了约1.6平方公里的区域,涵盖公园绿地、公共建筑、住宅小区、道路立交四大类型项目,让其具备更强的蓄水能力。实施海绵化改造后,石门森林公园形成了辐射周边一个巨大的“海 绵 体”,最大限度提高了城市“吸水”能力和水资源利用率。
    打造城市“蓄水池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通过构建立体化的“海绵系统”,使城市变成容量巨大的“蓄水池”,减少城市建设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是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南宁市市长周红波认为,这是一项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必须强化措施,明确任务,开通绿色通道,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为此,该市紧紧围绕“渗、滞、蓄、净、用、排”6个字理念,充分发挥城市水系、绿地、道路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提高城市防洪防涝能力,削减城市径流污染。
      青秀山兰园就是一个典型。海绵城市项目开发建设前,这里的无序建设现相当普遍,居民生活污水、养殖废水无序排放,造成了水资源污染严重。南宁市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兰园一期工程建设和运营,按照恢复“山、水、林、湖”的自然水生态理念,综合考虑水资源利用与水质控制、景观建设与生态恢复,重建青秀山“海绵体”,取得了明显成效。
    推动城市“深呼吸
    建设海绵城市的初衷,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较强的“深呼吸”功能。在这一点上,南宁市已初步寻找到了明确的方向。
      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南宁市不仅先行先试PPP投融资建设模式,还探索统筹布局形成连片效应的建设思路。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形成了一整套做法和经验:充分发挥每平方米绿地的海绵化作用,积极引入绿地周边“客水”,利用雨水“断接”等技术措施使雨水“分散开、慢下来、吸进去、降污染”;通过地表径流流域治理、地下管网综合整治,增加绿色基础设施、强化灰色基础设施功能,有效削减地表径流污染,对城市河湖进行生态修复,消除城市黑臭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