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仫佬山乡迎30年县庆 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23.11.2014  23:04

摘要提示: 11月23日,罗城县大规模庆祝自治县成立30周年。


              图为罗城县庆祝自治县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中新社记者杨志雄 摄


              中新广西网11月23日电 (记者 黄艳梅 杨志雄)“成立30年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不断跨越新高。到2013年底,全县主要经济指标与自治县成立之初相比,均实现30倍以上增长。”

          11月23日,中共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委书记蒋向明出席罗城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作出上述介绍。当天,罗城县大规模庆祝自治县成立30周年。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河池市东部,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总面积2658平方公里,辖7镇4乡,居住着仫佬、壮、汉、苗、瑶、侗等12个民族,总人口38万,其中仫佬族12.5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33.5%,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80%以上,是中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

              蒋向明在会上介绍,罗城始于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始置县,1952年天河、罗城两县合并称为罗城县,1983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1984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罗城文化底蕴深厚,不但是“一代廉吏”于成龙的初仕之地;而且文人辈出,香港《文汇报》原总编辑、香港作家联合会会长曾敏之,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的著名作家鬼子(廖润柏)和“曹禺戏剧文学奖”的剧作家常剑钧等一大批文人,都先后从罗城起步,从这里走出。

            罗城民族风情独特,仫佬族作为古老的少数民族,至今保留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和风俗,“依饭节”、“走坡节”等构成奇特浓郁的民族风情,仫佬族“依饭节”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石围屯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罗城还拥有丰富的资源,矿产品主要有煤、锡、锑、铅锌、铁矿等30多种,可开采价值达300亿元以上;有林面积294万亩,森林覆盖率67.03%;2000年荣获“中国野生毛葡萄之乡”称号。

            蒋向明称,自治县成立30年来,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亲切关怀下,在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罗城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一个充满生机活力、蓬勃发展的仫佬山乡正展现在世人面前。他介绍了罗城县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十大成就。

            一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罗城县坚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不断跨越新高。到2013年底,全县主要经济指标与自治县成立之初相比,均实现30倍以上增长。其中,地区生产总值36.48亿元,是1983年的49倍;财政收入2.7亿元,是1983年的89.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1亿元,是1983年的1455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75亿元,是1983年的883.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亿元,是1983年的34.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485元,是1983年的46.7倍。

            二是县域工业跨越发展。罗城县依托资源优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已初步形成以矿产品、农产品、林产品加工、水泥建材、水资源开发等五大特色民族工业发展格局。工业园区从无到有,基本形成以城东工业园、民族工业园和牛毕港工业园三位为一体的工业园区,2009年被确认为自治区级B类产业园,2013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11.25亿元,实现税收6900万元。“九千万”天然山泉水连续六年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唯一指定贵宾饮用水。

            三是特色农业优化升级。罗城县把特色农业作为强县富民的基础,甘蔗、毛葡萄、核桃、红薯“四大产业”和桑叶、茶叶、烟叶“三张叶子”特色农业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总面积达40万亩。目前,毛葡萄种植面积达6.7万亩,林下经济发展到88.1万亩,面积排全市第一,荣获全区优果工程行动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获列入广西林下经济项目示范县。

              四是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罗城县建成成龙湖公园、仫佬族新博物馆、于成龙廉政文化展示馆、朝阳路改造等一批重大城建项目;开工建设城西、城东新区,县城区规模进一步扩大;荣获广西第八届市容“南珠杯”竞赛优秀奖。石围屯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小长安崖宜屯被列入自治区第一批特色名镇名村,龙岸镇入选创建广西特色文化名镇。

            五是基础设施大为改观。罗城县先后获得中央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等8个项目县,每年可为罗城增加1亿多元的支农、强农、惠农资金。开工建设罗城至柳城(六塘)二级公路,建成新罗城火车站、城区引供水工程等一大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124个建制村实现了村村通沥青(水泥)路的目标,30年来全县共建成屯级道路676条1554.3公里,全县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100%。在第9至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成功签订了7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40亿元。2012年被评为广西招商引资项目大兑现示范县。

            六是文化旅游竞相发展。罗城县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县,乡镇文化站规范化管理率先成为全国典范;成功举办两届仫佬族依饭文化节和首届罗城野生毛葡萄文化节等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完成大型仫佬剧《玉笛情缘》创编和演出。罗城县先后荣获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广西文化先进县、广西文学创作强县、广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于成龙廉政文化基地被命名为“全区廉政教育基地”,获列入桂西北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精品线路。

            七是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罗城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自然生态保护良好。全县水质达到二类水质标准,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九万山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和石漠化治理工程,2013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7.03%。罗城地质公园获得国家地质公园称号,剑江、武阳江被确定为自治区地质公园。

            八是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罗城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社会保障、扶贫开发等各项民生事业全面发展。2007年全县“两基”工作通过国家级评估验收,高考连续10多年每年一本上线人数超过百人以上,先后有12人考取了清华北大。建成河池市第一个市级新农合“一卡通”网络直报平台,在全区首创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保”管理新机制。开通城乡公交车,改善群众出行条件。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区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县、2008—2010年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县等称号。

            九是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罗城县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积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干部队伍培养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团结干事创业氛围浓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构建平安罗城、法治罗城建设,全县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先后荣获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十是党的建设不断提升。罗城县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全面提升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近年来,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党的先进性教育、创先争优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决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在全区率先创建党政领导廉洁履职社会监督工作新机制,并在全区进行推广。罗城县荣获“全市网络问政工作先进县”、“全市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党委”荣誉称号。

            “  30年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全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天的罗城,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各族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全县干部群众正信心百倍地追赶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河池市四家班子发来贺电称。

            在当天举行的罗城县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广西自治区代表团送来一对“民族团结宝瓶”和一批电脑、打印机等价值50万元的贺礼。为全力支持罗城县庆项目建设,国家民委专门拨给罗城县50万元人民币用于民族事业发展;广西自治区支持资金达5336万元,河池市支持资金100万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