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歌“叹”出幸福生活

06.10.2018  23:06
  日头初升,南宁市江南区二桥西社区委员会就飘来一阵阵欢快的歌声,数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你来我往进行对歌,她们正是曾经的邕江“水上人家”,这欢快的歌曲,就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疍家歌。

  “我们的歌队名叫二桥西新民歌组合叹歌队。”歌队队长李婵珍说,“这个‘叹’是赞叹的意思,就是为了感恩现在的美好生活!”疍家歌记录着“水上人家”的生产和生活,当船民离开江面在岸上生活时,疍家歌也变得更加丰富。

   曾经以船为家

  歌声飘过邕江岸

  渔船悠悠荡开江面层层轻波,人影悠悠扯动渔网泛起阵阵涟漪,歌声悠悠飘过两岸遥相应和……在旁人看来,这是一幅意境无穷的渔舟唱晚图,而对于邕江“水上人家”来说,那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

  “一辈子都生活在船上,最远也只是去岸边市场买些生活用品。”20世纪60年代,十来岁的黄亚凤只能随着邕江水漂泊,听到江面上传来的歌声,也会有模有样地学起来。由于船民极少上岸,享受动听的疍家歌只是船民自己和邕江两岸居民的福利。

  船边为凳,船板为床,“水上人家”所有的依靠都来自船。为了维持生活,船民除了打鱼,还用船帮人拉货。“夜晚是打鱼的好时候。”黄亚凤说,“我经常凌晨4时多起床收渔网,一大早就把鱼卖出去,没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睡三更起半夜”早已是生活常态,对黄亚凤来说,每当暴风雨来临才是最难熬的时候。“整船人都如临大敌,必须停下所有打鱼工作,急急忙忙收帆躲避。”在风浪搅动着江面、船身随波摇晃的时候,飘摇的船民都会一夜无眠,再动听的疍家歌声也掩盖不住风雨侵袭船体发出的噪声。

  “那时谁都想上岸去过安稳有保障的生活,可是谁又敢抛下祖祖辈辈留下的船呢?”黄亚凤感慨道,“船就是家,是糊口保命的依靠。”生活在邕江的“水上人家”心中藏着渴望,但在没有切实保障以前,谁都不敢轻易上岸。

   逐渐离船上岸

  歌声成为奋斗曲

  1964年,刚满17岁的李继红正式参加工作,从此离开了船,走上陆地。那时的邕江“水上人家”极少数能像她一样可以在岸上生活,“父母的船有弟弟帮忙照看,总算保住了全家人的生计。

  在岸上生活的第一个夜晚,李继红辗转反侧,面对安稳的床铺却产生了一种陌生感,脑海里回想起自己在江面生活的场景,一曲曲疍家歌不断涌出来,才能让李继红入睡。

  自上岸参加工作后,船上的生活渐渐离李继红远去,也成了她给孩子讲的老故事。“那时候每到节假日,我都会带着孩子去船上,让他体验船民的生活。”李继红心里明白,对她而言,船上的生活早已成为过去,可自己的父母兄弟,还有常年生活在邕江上的众多船民,仍然在为“要走上岸”而努力。

  改革开放后,邕江“水上人家”有了更多走上岸的机会。年轻一辈朝往学堂、夜宿渔船,学好知识文化成为他们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在国家需要优秀人才的时候,年轻人离开了渔船,奋勇向前;老一辈仍在江上守着船,为已上岸的子孙哼唱着疍家歌。

  2012年9月起,南宁市筹措专项经费,开始推进邕江综合整治工作,帮助渔民、船民上岸安居。这一举措让“水上人家”多年来“要走上岸”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有安稳的住所,完善的基础设施,户籍、养老、就业等生活问题都得到了逐步解决,大家都高兴不已。”李继红说。

  江南区二桥西社区共有100多户“水上人家”在此居住,是南宁市安置“水上人家”较多的社区之一,疍家歌声也随之飘到这里。

   重新演绎生活

  歌声永远唱不衰

  搬上岸后有了新生活,船民感受到了居有定所的安全感,通过歌声记录和表达对新生活的感恩。原版的疍家歌靠的是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少有文字记录,“我们现在编排了白话和普通话的版本,还加入了快板、锣鼓等元素。”二桥西新民歌组合叹歌队队长李婵珍说,“生活在变化,疍家歌也要丰富新时代的元素才能让更多人接受和喜欢。

  除了在社区对歌,热爱疍家歌的叹歌队还常在公园景区一展歌喉,尤其是在独特的疍家水上婚礼上,歌声尤为嘹亮。“虽然离船上岸了,可这些独特的疍家风俗文化不能也随着江水流走。”李婵珍说,“疍家的精神文化需要我们传播出去,歌声是非常好的传播方式。

  如今的叹歌队不仅有曾经的船民,还吸引了很多社区居民来学唱疍家歌,社区委员会还摆放着疍家婚礼所用的花船,曾经的生活痕迹依稀可见。

  “开发邕江大行动,船民积极来响应。结束漂泊住高楼,船民得福喜洋洋。”正如邕江“水上人家”所编的新时代疍家歌所唱,漂泊生活结束了,疍家文化却一直在丰富传承。

  曾经,“水上人家”哼着歌从邕江走上岸,如今,“水上人家”唱着更丰富动听的歌,在岸上人群间传播。

南宁地铁2号线江南客运站墙壁冒水情况说明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黄登)5月28曰下午,南宁新闻网
2019年21所港澳高校在桂招生 报名工作将启动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李琴 通讯员 杨金娇)5月南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