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聚会变成“比现在” “同桌的你”渐行渐远

17.03.2015  15:36

  桂林生活网讯(桂林日报记者 张苑 秦紫霞)“以后再也不参加同学聚会了,真是自己找郁闷!”前不久,徐晶趁从南宁回桂林的机会参加了一次初中同学聚会。她原本以为老同学多年未见,一定有很多话题。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一桌十几个人真正能聊天也就一两个人,而且不是聊收入,就是比老公、孩子,感觉也没多大意思……”

  徐晶对于同学会的体会让许多人都感同身受。昔日的同窗,多年后再聚首,由于大家各奔东西发展各有不同,很多人觉得同学聚会上的共同话题少了,真情实意的感觉越来越淡。于是有人感叹“同学之间相见不如怀念”。

   面子、攀比让聚会慢慢变了味

  “如果再按照这样的标准聚下去,我真的吃不消了。”上个月,正逢寒假和春节长假,是同学聚会的高潮。过年期间,今年32岁的邓小姐像往年那样参加了自己的小学同学聚会。“前两年我们去的餐馆一家比一家贵,去年吃的更是高档自助餐。聚会餐标一年比一年高。”他无奈道。

  邓小姐告诉记者,5年前,小学班主任去世了,在当年班长的号召下,原来的小学同学聚在了一起,并组织了毕业后第一次同学聚会,共20多名同学参加了此次聚会。“那次我们是在小学附近的韩国小餐馆聚餐的,过了那么多年,很多同学变化都很大。我们大家都很激动,一边怀念老师,一边回忆以前在学校的时光。”邓小姐说,聚会之后,大家意犹未尽,于是约定:由以前的班干轮流组织,每年都聚一次。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渐渐的,参加聚会的人数越来越少,聚会的场所和档次也越来越高。

  邓小姐说,在小餐馆里,每个人餐标也就是50到100元左右。但是现在,每次去的不是五星级酒店的自助餐,就是高档的料理店,餐标也到了每人近300元,餐后还有KTV或者茶馆聊天等节目。“似乎每个人都在叫着劲,每个人都不愿意也不想比上一次办的差。”邓小姐说,除了组织者们暗中较劲外,参加的同学也似乎不愿意因此改变聚餐标准,让其他同学“看不起”。“都是那么多年没有见的同学,而且每年就一次,你不参加似乎就意味着你消费不起这个档次,就和人差了一等。”邓小姐感叹,虽然她只是一个工薪阶层,每个月的收入并不高,但为了面子,她还是咬牙参加聚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邓小姐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许多市民在采访中表示,如今的同学聚会,由于面子风和攀比风的日益增长,已经渐渐变了味。“我觉得同学聚会就是鸡肋,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毕业5年的小王表示,他参加了两次毕业后的大学同学聚会,发现不是秀工作、就是谈论买房、结婚等问题。对于至今单身并且属于创业起步阶段的他而言,简直就是一个成功同学的秀场。“女生之间就在‘秀’是否嫁得好,男生则在‘秀’是不是混得好,很少怀念以前的时光。”小王说。

   老同学变“资源” 叙旧情成“拉关系”

  32岁的陈先生2005年大学毕业,现就职于自治区教育厅。今年春节期间,他接到同学聚会的邀请。这次同学会被冠以了不小的“噱头”——— 毕业十周年纪念。“一转眼,毕业就已经十年了。好久没见老同学,想叙叙旧情,一起回忆一下青春时光。”——— 这是陈先生决定参加同学聚会的初衷。可那次的同学聚会让陈先生感觉有些“怪怪的”。他告诉记者,大多数的同学参加工作十年了,不少同学在各自的岗位上小有成就,有自己创业当上小老板的,有在公务员岗位上已晋升为科长的,当然也有一些同学还在艰苦的打拼阶段。

  “大家的层次不一样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似乎带上了一点目的性。”陈先生说,比如,我们有一个同学毕业后自己创业,如今生意做得不错,大家都争着跟他喝酒、换名片,有同学甚至还给他带了礼品,有的希望与他合作生意,但是更多的则是有事希望让他帮帮忙。还有一位同学现在从事保险行业,他在同学会上见人就推销自己的产品,让人有些反感。陈先生自己也变成了“被拉关系”的对象。“一个同学听说我在教育厅工作,一直在和我谈论她儿子将来进重点中学的事,希望我到时候帮他找找关系。”陈先生有些无奈。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现在的同学聚会变得有些“功利化”,一些当官的、做生意的常常成为同学聚会中的焦点,毕业十多年后的同学聚会虽然不像年轻人那样“攀比”,却更多了些聚人脉、拉关系的“奉承话”。大家相互称呼中,“某总、某局、某主任”代替了当年的小名或者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