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联动”壮大产业撬动贫困窘局

20.12.2016  11:34

  

美丽的武宣县城全景 陈冬梅/摄

  全县必须从事关全面小康的高度来认识和推进脱贫攻坚,以背水一战、决战决胜的勇气和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斗志,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打赢这场攻坚战。

  ——武宣县委书记  高贤斌

  全县45个贫困村、10个乡镇、县级10大专责小组全部实行挂图作战,精准施策,精准脱贫;2016年实现6个贫困村摘帽脱贫,贫困人口减少1.86万人,力争1.3万人通过产业扶贫实现脱贫。

  ——武宣县县长  吴孝斌

  根据新一轮精准识别结果,武宣县“十三五”期间有建档立卡贫困村4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42万户5.5843万人,全县贫困发生率13.34%,在21个区定贫困县中排列第14位,属于较重度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选派329名干部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和组成“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组织5000多名干部职工与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攀亲戚、结对子;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308笔1.9亿元帮扶贫困群众;投入1420多万元扶贫专项资金用于产业开发,全县1.0031万户贫困户、21家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建立种植养殖、旅游等产业基地710个,新增农民合作社78家……

  今年以来,武宣县立足本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和鲜明的产业优势特点,在脱贫攻坚中攻坚克难、创新举措,通过实施“产业集成规模化、资金管理精细化、产品销售多元化、干群参与全员化”的“四化联动”举措,产业扶贫收到明显成效,不断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也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探索出了新路子和新模式。

武宣县委书记高贤斌将扶贫良种赠送给贫困群众。韦 贝/供图

   1  产业集成规模化提高效益

  【镜头一】“村党总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让我有了一份有收入的工作,脱贫也就有了盼头。”12月8日,武宣县桐岭镇和律村贫困户陈小莉激动地说。

  今年5月,和律村党总支部探索“党支部+党员+贫困户+合作社”模式,组织韦军、周元铁等3名党员户入股牵头领办兴农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潘爱英、韦泽等6户贫困户以小额信贷入股方式入社发展哈密瓜种植,招聘廖素贞、陈小莉等5户农户(贫困户)参与务工创收。8月以来,陈小莉家已经有了8000多元的务工收入。“第三批哈密瓜批发价达5.6元/公斤,冬种蔬菜长势很好,预计今年收入13万元,入股贫困户预计户均可增收万元左右。”和律村党总支部书记何开榜说。

  【镜头二】深冬时节,三里镇双龙村的果农林雁飞一大早就来到了果园,靠着精心种植的12亩牛心柿,他家每年有8万多元收入。三里镇双龙村委引导农户实施牛心柿低产改造,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模式,建成3000亩“双龙盛柿”产业扶贫示范区,产品通过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出品检验检疫认证及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远销粤港澳地区及东盟国家。

  【新闻延伸】结合“十三五”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武宣县以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品质量提升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为引领,以建设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三大示范基地为突破口,把产业扶贫作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根本保障。

  围绕“稳粮、保蔗、优果、增菌、扩茶、提畜牧、抓特色”的思路,该县构建以优质粮食、规模甘蔗、特色果蔬、肉食产业等为主的优势农业产业带和以薯类、中草药、茶叶产业带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加快推进“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发展林下经济,培育休闲观光、生态循环等新型农业,实施果蔬、甘蔗、畜牧、林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商等9大产业扶贫工程,构建起“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扶贫集群。

  该县还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化生产模式,培育发展一批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促进产业化经营与扶贫开发有效对接。

武宣县县长吴孝斌在二塘镇检查产业扶贫工作情况。韦 贝/供图

   2  资金管理精细化精准帮扶  

  【镜头一】“感谢党和政府送鸡苗,我一定好好饲养,争取到明年春节时阉鸡个个长到三四公斤。”8月8日,桐岭镇禄鸿村一户贫困户领取免费扶贫鸡苗后高兴地说。当日,该县在桐岭、通挽、禄新等乡镇举行贫困户产业帮扶鸡苗、鸭苗免费发放活动,将10万多只鸡苗、鸭苗送给贫困群众,满足贫困户养殖致富需求。

  【镜头二】云开雾散,青山葱茏。山坡上果地里,谭锐屏和家人一起在给柚子树施放冬肥,不远处是他家的鸡栏,间或传来鸡鸣声。“我今年能脱贫,多亏养了400多只鸡和种植了52亩红心柚。”谭锐屏说,在今年的“双认定”中,他家实现了“八有一超”。东乡镇风沿村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模式,带动全村种植红心柚8500亩,吸收62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覆盖率达91.1%。

  【新闻延伸】以奖代补帮扶贫困户脱贫。针对分散发展种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该县筛选适合本地发展、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优势产业,分类制定扶持补助标准,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增收脱贫。其中每户最高可获以奖代补扶持资金1万元,还奖励2016年预脱贫户每户50只鸡鸭苗,全县共有7414户贫困户获产业扶持资金1420多万元。

  贴息贷款帮扶。针对有劳力和技术的贫困户,该县给予3万—5万元的贴息贷款,帮助他们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乡村旅游等,全县发放小额信贷1.7亿元。对于1000个带动5户以上贫困户的经济能人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县分别给予总额5万元、期限3年以内的贴息贷款,激发能人、大户带动群众脱贫的积极性。

  入股分红帮扶。针对没有技术和劳力的贫困户,该县引导他们利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合作和委托经营,从企业经营的收益中获得股金分红、利润分成。比如,金鸡乡赖山村海康生猪养殖场与正大集团合作,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与120户贫困户签订7年入股协议,贫困户前3年每年收益4000元、后4年每年收益2000元。

村民在通挽镇克胜村农业产业园务工。 陈冬梅/摄

   3  产品销售多元化畅通渠道

  【镜头一】“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影响农户种植积极性是许多产业发展的瓶颈,现在县里组建、成立贫困村‘第一书记产业联盟’孵化基地,我们可通过合作社主动对接市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10月27日,武宣县举行贫困村“第一书记产业联盟”孵化基地揭牌仪式,一名第一书记如此表示。

  【镜头二】自治区审计厅派驻东乡镇风沿村的第一书记袁文星,带着柚子上广西电视台《第一书记》栏目推介,该村首批1.5万公斤红心柚在中秋节被抢购一空,种植户总收入10万多元。

  【新闻延伸】线上与线下联网。该县积极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引进蚂蚁兄弟集团、广西农家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贫困村“第一书记产业联盟”孵化基地和党建促脱贫农产品展销中心,发展村邮乐购站点50个,以“互联网+”现代农业方式主动对接市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企业与基地联营。该县把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作为推进产业扶贫的重要力量,选择甘蔗、红心柚、牛心柿、莲藕、哈密瓜种植和生猪、肉牛养殖等项目,作为扶贫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引进龙头企业订单收购种植基地和养殖小区农产品,打消群众销售忧虑。目前全县建成39个产业扶贫示范区,参与企业26家,吸收贫困群众7000多户。

  外引与内拓联动。举办仙城文化艺术节暨金葵花旅游节,以及柚子节、柿子节等系列休闲乡村旅游活动,特别是下莲塘村依托古庄园,大力发展油葵种植,将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融合,吸引区内外游客4万多人次。

思灵乡马山村田园宛如一幅画。陈冬梅/摄

   4  扶贫帮困全员化激活动力

  【镜头一】“没有扶贫工作队的指导,就没有我的养猪场。”禄新镇上堂村古塘组村民何金妹全家5口人,小孩上学需大笔学费,丈夫患病需长期治疗。今年2月,在扶贫工作队员的指导下,何金妹建起猪栏发展养殖业,除获得9800元的产业扶贫补助外,第一批卖出18头生猪,纯收入2万多元,预计明年春节前可再卖出20多头,全年纯收入将达4万多元。

  【镜头二】桐岭镇盘龙村发动村里的养猪大户,建设生猪养殖扶贫示范小区,带动20户贫困户脱贫,养猪大户可拿到政府为每户贫困户发放的1.5万元入股资金和20万元的水电安装补助,每户贫困户7年可享受2万元的收益。

  【新闻延伸】全面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建立“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制度,该县126个部门、10个乡镇及区直、市直定点帮扶单位共5880名干部与贫困户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领导和部门挂钩帮扶,每个贫困户都有干部结对帮扶,做到帮扶不漏一户一人、不脱贫不脱钩。

  全员享受扶持政策。根据武宣县制定的9大产业扶贫方案规定,该县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或委托企业经营的享受产业扶持资金1.5万元/户,自主发展产业的最高可享受产业扶持资金1万元/户。另外,对有贷款意愿、有一定还款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提供5万元以下、期限为3年以内的扶贫小额信贷,用于发展“短平快”产业项目。

  全程跟踪指导服务。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联系人,主动帮助贫困户申请贷款,指导贫困户选择发展项目,为贫困户提供市场信息,协助开展针对性的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服务等工作,千方百计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村民在黄茆镇扶贫帮扶企业里务工。陈冬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