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降温是职业选择的回归

02.12.2014  23:57

  “国考”如期举行。数据显示,虽然招考人数刷新历史新高,但是报名人数和平均竞争比都创下五年来最低,招录人数的增加并没有抬高“国考热”。

  国考始终是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岗位的设置,还是报考的人数,亦或是部门的选择,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国考就是人们心目中的“神坛”。“神坛”的吸引力在哪儿?无外乎有这么几种:其一,风雨无忧,有到位的社会保障;其二,光宗耀祖,有良好的社会地位;其三,权力无边,有众多的隐性福利。在这种极具吸引力的优势面前,国考成功就意味着光耀门楣,就意味着功成名就。从古时候的新科状元到现如今的国考霸王,无不映射着现实的无奈。

  当国考成为“神坛”的时候,恰恰反映出的是各种社会问题:这是岗位之间的天壤之别;这是社会保障的群体之别;这是权力约束的你我之别。国考由狂热变成冷静,有人说和反腐有关,有人说和整风有关,有人说和工资有关。无论和什么有关,只有国考走下“神坛”,才能让职业回归本来位置。这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万花竞放浪费人才。从研究生争夺掏粪工的岗位,到本科生抢夺速记员的名额;从留学生五年连考只为当个小公务员,到名校生四处报名只想当个领导秘书。这些现象的发生,都佐证着国考狂热浪费着人力资源。很多专业知识的人员原本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更大的事情,结果怎样,所学知识没有用武之地,倒是把端茶倒水,溜须拍马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么多的人才都到了公务岗位,就犹如万花齐放,看着都好看,其实真正精彩的也就那一两朵。

  体制之内淹没人才。虽然说,我们一次次进行用人制度改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用人制度上还是与社会机构没可比性。很多人才进入了公务队伍,但是由于教条的提拔制度,“是金子总会发光”成了很多人的梦中童话。当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即将推行“退休时提高级别”的办法,但是,人都到退休的时候了,再一次性提高级别还有啥意义?无非是多了点养老资本,人才效益并没有被发挥出来。

  社会岗位缺少人才。中国不缺少人才。正如有专家说的一样:公务员都是精英人才,当然需要高工资。问题是,不是所有公务岗位都需要精英人才。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岗位更需要精英人才。公务岗位变冷,可以让更多精英人才在社会上创造经济价值,这对于十年寒窗苦读获取的知识才更有意义。在建设小政府大服务的今天,让少部分人参与社会管理,让更多人参与社会创造才是科学的。而社会岗位招聘出现的吸引力下降,实际上是国考狂热造成的。

  国考降温是个好事情,这是精简政府人员的一次机遇,这是重构用人制度的一次机遇,这是建设人尽其才架构的一次机遇,这是让职业岗位显露真身的一次机遇。当然后续的事情还很多,比如社会保障要社会化,不能再人为制造公职岗位和社会岗位的不同。岗位就是岗位,就别再分公职和社会了。(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郭元鹏)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