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交通扶贫:道路连着人心

23.06.2016  18:11

交通扶贫:道路连着人心

图为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硝河乡旁的202省道。新华网 黄玥 摄

  新华网北京6月23日电(记者 黄玥)青山堆绿叠翠,田间硕果满枝……车行六盘山连片贫困地区的水泥公路,道路两旁新农村建设红红火火。

  很难想象在两三年前,“地无半亩平”的六盘山贫困地区“路无三尺宽”。如今,眼前一条条平整的沥青路、水泥路已伸向了田间地头,带动老百姓创业致富。这些农村公路正是交通运输部重点扶贫工作的成果。

  赵勤勤的故事

  “路”是我国西部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这在六盘山区尤为突出。

  六盘山区是中央确定的新阶段扶贫攻坚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覆盖宁夏、陕西、甘肃及青海,总人口达2000余万。这里集“老、少、穷”于一体,干旱缺水、交通等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加上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条件恶劣,贫困程度很深。

  地处六盘山西麓的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因盛产苹果被称为“苹果之乡”。生活在这里的赵勤勤即将步入知命之年,两三年前,赵勤勤一家年收入仅有3000多元,如今,这个数字已突破万元。

  给赵勤勤一家带来巨大变化的,是2014年静宁县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甘肃省随即开展“1236”扶贫攻坚交通率先行动,两年来完成苹果产区畅通工程91条610公里。

  “一条路就是一条经济走廊。”赵勤勤家门口韩店村往静秦公路的路通了,这条全长8.6公里的路串联起附近的羊路、阴屲、胡同、花咀四村。打通后的道路也成为赵勤勤的脱贫致富之路。

  告别了过去那条坑坑洼洼、凹凸不平、时有落石的窄土路,赵勤勤辛辛苦苦栽种的苹果,再也不需要依靠毛驴驮运1个多小时走到路口,不需要每星期精疲力尽来回走四五趟;苹果也不会卖不出去而烂在地里……

  “路修好了,15分钟就能走到外边,商贩还直接开车到家门口收购,苹果卖得很好。”赵勤勤乐呵呵地说。

  从1亩到5亩苹果园,从十几箱到上百箱苹果……赵勤勤的苹果园已初具规模,一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以上。

  如今,赵勤勤正在盖150多平方米的新房,预计要花上20多万。“路通了,沙子水泥砖头运过来方便得很,房子盖得快,明年就能搬进住。”通村路让赵勤勤的“小康梦”更近了。

  赵勤勤的脱贫故事很有代表性。静宁县县委书记王晓军介绍,截至2015年底,全县已有15.4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公路通了,锁在大山深处的村落与外部世界接上轨了。村路已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开发路”。

图为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新华网 黄玥 摄

  “道路通了,人心也通了”

  家住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火石寨乡的23岁回族姑娘王霞,第一次出远门是2012年与老公坐小巴,颠簸七八个小时来到15公里外的大武口。

  此前,家门口的一条山沟阻隔了她与外界的关联。

  火石寨乡是中国西部高原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旅游景区。所处的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同属六盘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

  “从小都生活在这里,从不出远门,靠着种地的微薄收入,没什么吃的喝的,日子过的很可怜。”王霞回忆说,儿时不知道什么是路,不知道有路能带来些什么改变。

  记者连日探访六盘山片区内的宁夏、甘肃各贫困县了解到,很多人祖祖辈辈在“没路没水没电”的深山里与贫困斗争,基础设施基本与外界“隔绝”的羊肠小道,令他们直叹“脱贫无路,致富无门”。

  封闭隔绝也带来无知和抵触。碍于无知,贫困地区的村民不了解修路能带来的实惠,当修建公路涉及占地拆迁,一些村民起初不接受。

  固原市西吉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陈钟说,对道路的修通,老百姓经历了从不相信到半信半疑,再到积极配合的过程,“道路的修通,更是人心的修复。”

  由于道路的修通,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进驻贫困地区,为贫困户带去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理念,老百姓通过学习种植、养殖等产业,在收入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西吉县小义气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公路的修通,免费为附近的菜农提供蔬菜种植技术、资金、销售及信息服务;西吉县还大力推广集成组装配套节本增效技术,推动全县村民的马铃薯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促使老百姓的马铃薯丰收。

  畅通道路带来的实惠,进一步增强贫困地区老百姓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让他们更有热情和信心创新创收,逐步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火石寨水云公路和景区道路修通后,景区游客增多,王霞经营起了农家乐,一天能收入1000元。收入高了,穿衣打扮更亮眼了,也用起了微信,变时髦了。

  静宁县治平乡与新店乡之间的鞍子山路修通的时候,当地老百姓提着鸡蛋、啤酒去慰问修路工人,一位古稀老人专程在这条新路上走了一遍,声音发颤,连声说好,“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鞍子山路的畅通。”

  昔日的“羊肠路”变成今朝的“民心路”。“道路通了,也让老百姓的心通了。”西吉县马莲乡党委书记魏廷峰说。

图为村民热火朝天地种植蔬菜。新华网 黄玥 摄

  既“输血”又“造血”

  站在静宁县韩店村的山头上,远处一条条盘山道路在青山和村落间穿梭,如同一根根交通血管相互交错,为贫困地区输送去财富的“血液”。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为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交通运输部以农村公路建设为主要抓手,从“十二五”期间,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路建设为主战场,投入超过5500亿元车购税资金,带动近2万亿元社会资金投入乡村公路建设。

  五年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建设了6.6万公里国省道和36万公里农村公路,打通多条“断头路”和“瓶颈路”,帮助654个乡镇和4.2万个建制村的群众走上了沥青(水泥路)。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到398.06万公里。

  “道路通则百业通”。当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建设效益显现,交通扶贫通过发挥支撑产业发展的功能,推动“交通+生态旅游”、“交通+特色产业”、“交通+电商快递”等扶贫模式,把发展旅游、蔬菜、果品、养殖等作为扶贫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旅游、产业、电商扶贫提升贫困农民的“自我造血”能力。

  驱车从宁夏固原市出发,经福银高速公路前往须弥山石窟景区,古丝绸之路的遗迹清晰可辨。以前,受道路交通条件限制,景区每年的游客量只有两三万。自2013年扩建须弥山至火石寨景区公路后,游客逐年递增,去年游客达300万人。须弥山石窟景区着实尝到了“路畅旅游兴”的甜头。

  同处固原市西吉县依托202省道和固将路的修建,创建了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养殖加上运输路网平台的搭建,辐射带动周边320户村民,通过每人养殖一头牛实现创收。

  静宁县因农村公路的畅通,促进了贫困地区同外部市场的融合,通过产业扶持,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运营”的方式,帮助村民种植的苹果脱销。每年通过电商快递卖出的苹果,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

  王晓军认为,修一条路,能带动一项产业,一个好的产业可以实现“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效用。扶贫要注重因地制宜选好优势支柱产业,让贫困人口有稳定收入,让贫困“肌体”不断“造血”。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宁夏固原市贫困人口由50.1万减少到26.7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477元增长到2015年的7002元,年均增长10%以上;整个甘肃的贫困人口由692万减少到417万,贫困面由33.2%下降到19.8%……贫困地区发展面貌得到切实改变。

  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表示,率先打赢交通扶贫脱贫攻坚战并不容易,剩余的“硬骨头”越往后越难啃。到2020年,我国贫困地区还有约438个乡镇、2.8万个建制村需要通沥青(水泥)路。

  “十三五”时期,将依靠“交通+”的特色扶贫之路,以全面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和全面提升运输服务能力为发展目标,提高交通扶贫脱贫攻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