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兴产业 农民转型得实惠

24.11.2014  17:35

      蔬菜翠绿,瓜果飘香,在六景镇仁和村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里,村民们喜上眉梢,忙得不亦乐乎。土地流转,产业发展,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踏上了增收致富之路。

                                                  土地流转引来企业进驻
      “以前种地是种什么就收什么,现在收获的却是租金和工资。今年光是我家4亩地的租金就挣了近5000元。”村民黄国森说到土地流转的好处时兴奋不已。
  仁和村有耕地、水田、畲地及山林共500多亩,多年来实行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零散种植糖料蔗、水稻、果蔬,产业较为单一,村民收入并不高。市级综合示范村建设的启动,给村里的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土地流转,引进企业,村民们纷纷热议党委、政府的示范村建设规划,但也心存疑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流转后何以为生?”  

      解难释惑,县、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村民转变观念,驻村工作队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宣传惠民政策,引导农户认清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在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时的局限性,并组织村民外出学习取经,促使他们打破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2013年底,村里近百名村民代表在协议书上按下红手印,成功流转500多亩土地,并成立了横县仁和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横县吉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横县浩宇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南宁市仁和美丽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陆续进驻,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民”的合作模式,打造绿色果蔬基地、四季水果生产基地和乡村休闲旅游业。仁和村现代农业产业迎来发展的春天。

                                                  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连日来,村民陆丽萍每天都在村里的番茄基地忙活,红彤彤的小番茄挂满枝头,沉甸甸的,她的脸上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不远处的棚屋下,数名村民忙着挑捡小番茄、装箱、搬上货车。“8月栽苗,11月开始收获首批,这些小番茄将销往广东、港澳等地。”浩宇公司负责人潘其谦笑着说。
  番茄挂果累累,茄子丰产丰收,辣椒长势喜人,芥菜绿意盎然,柑树绿满山坡……随着3家企业的进驻,仁和村的现代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目前,村里的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投资830万元,已经种植大棚果蔬80亩,露天果蔬185亩,茂谷柑和沃柑139亩,所收获的果蔬销往广东、香港等地,供不应求。
  南宁国奥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校长廖景南来到村里对村民开展农业培训,深感该村风光秀美,民风淳朴,非常适合开发乡村旅游,便注册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与部分村民签订了合作协议。“我们正在按五星级农家乐的标准,打造包括美食街、狩猎场、观光采摘、生态垂钓等多项目在内的乡村旅游景区。”廖景南说,村集体采用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旅游开发创业,有5户村民也加入其中,把自家楼房装修成农家旅馆,开辟增收新路子。“家里加盖了一层楼,重新装修了9间房,打造成单间配套的农家旅馆,以后就热热闹闹咯。”村民苏荣兰忙活不停,拾掇着房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产业发展催生新型农民
      11月11日,村里会议室座无虚席,廖景南正为村民们讲解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举措及前景,深入浅出,内容丰富。邻近村的不少村民都慕名而来,深感获益匪浅。“以前只知道埋头种地,现在知识涨了,眼界开了,发展产业更有信心了。”村主任梁胜威说。
  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既装满了农民的钱袋,也丰富农民的脑袋。据介绍,县、镇各相关部门及企业的技术人员三天两头进村指导,田间地头细致讲解,赠送优质种子及化肥等。从毫无了解到熟悉掌握,从普通农民到种植能手,村民黄国森便经历了这样一个蜕变,成为村里果蔬基地的主管,并开始培训村里的其他村民。
  现代农业,规模种植,有利于实现土地、农机、人力、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许多村民踊跃参加各部门及企业开展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告别“老把式”,采用新科技,摒弃单打独斗,组团共同发展,逐渐成长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在仁和村的示范带动下,其他乡镇、村屯的村民纷纷前来,参观、学习新农村的建设;周边的新和村、梁建村已开始尝试土地流转和村貌改造,村民们舍弃了“等、要、靠”的落后思想,迸发出“想富”、“要富”、“求富”的建设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