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多元共发展“造血”自强拔穷根——兴宁区三塘镇那笔村立体施策助脱贫

10.06.2017  11:42
  兴宁区三塘镇那笔村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水稻、花生和蔬菜等传统农作物,没有特色产业,也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村民找不到脱贫致富的路子。由于经济来源有限,常年在外务工的人口增多,村里闲置耕地普遍,村屯发展愈加受限。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该村成功引进、发展起无花果种植、童鸡养殖等6个特色产业,并形成规模化发展。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该村还巧做“造血”扶贫文章,增强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与此同时,村委与扶贫工作队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带领全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2015年,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为41户122人,贫困发生率为4.25%。目前,该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67%,今年有贫困户12户48人需要实现脱贫目标。

  “造血”帮扶  授之以渔

  张文佩和张家南是那笔村的贫困户。张文佩已年近80岁高龄,家中6口人只有一个劳动力,要其亲力亲为地发展产业脱贫致富,难度极大。面对这样的贫困户,驻村第一书记毛鑫和村委及扶贫工作队可是花了不少心血。

  毛鑫对记者坦言,如果把帮扶资金直接给贫困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经过多方商议,扶贫工作采取“合作社+贫困户”开发式扶贫模式,充分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和自身“造血”能力,用产业支撑贫困户不返贫,实现真正脱贫。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张文佩和张家南加入了南宁市长寿仙无花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签订投资协议享受股份分红。入股合作社需要资金投入,帮扶后盾单位兴宁区信访局考虑到张文佩和张家南的实际情况,决定专门拿出3万元(张文佩2万元、张家南1万元)扶贫专项经费作扶持。为了合理利用扶贫经费,让贫困户每年都有固定的收益,村委以资金管理的方式,将扶贫资金委托给合作社,并由合作社作为受托人按照协议约定的方式对资金进行经营,以期最大限度获取收益。

  根据投资协议,入股后张文佩第一年将获得1600元分红,张家南第一年将获得800元分红;第二年以后则具体按出资股份在年终享受纯利润分红。张家南告诉记者:“我现在可以到村里的无花果种植产业基地务工,再也不用跑到十几公里外的南宁市区打工了。在家门口就能工作,每天还有80元工资,连同土地流转及入股分红收入,我对脱贫很有信心。

  找准穷根 产业覆盖

  “‘合作社+贫困户’开发式扶贫模式,既可以保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又可以让贫困户在家门口打工,可谓是一举两得。”那笔村支书闭其宏说。他们村将逐步把所有贫困户纳入其中,保证贫困户脱贫不返贫。

  “合作社+贫困户”开发式扶贫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产业发展。长期以来,那笔村缺的就是特色产业和规模化产业。如何破解这个问题?毛鑫显得胸有成竹,因为她最初来到那笔村时就发现,因为村里外出务工的人多,土地零散且闲置较多,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地块,引进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化产业,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所在。目前,该村已流转土地近1000亩。

  毛鑫把记者带到位于村边的无花果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基地里的无花果长势良好,大大小小的果实爬满枝头,修缮好的机耕路直通到基地里。毛鑫透露,再过两个月,这里上百亩的无花果就可以上市了,增收致富就在眼前。基地涉及土地流转贫困户5户,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6户,在聘请务工人员方面,能覆盖全部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那笔村的特色产业不止有无花果种植,还有乡村旅游业,鲜切叶、沃柑、金花茶种植,童鸡养殖等,每一个特色产业都帮扶一定数量的贫困户,该村从此告别土地丢荒、产业单一的旧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