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马骨胡传奇 弘扬壮民族文化——德保大型原创壮剧《马骨胡之梦》在南宁隆重上演

12.11.2014  18:49

 

领导与演员合影。

马骨胡之梦》编剧林佩燕(左一)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马骨胡唱响壮乡。

矮马仙王之子马勒下凡。

侬依与壮族姑娘们翩翩起舞。

 

 

      李湘萍 黄高念

      一台将古老马骨胡艺术与声、光、电科技极致融合,打造八桂大地传奇故事的大型原创壮剧《马骨胡之梦》,11月8日在南宁剧场精彩上演。

      这台由德保县创作排演的大戏,糅合了德保矮马文化、壮族山歌文化、壮族末伦文化、壮剧文化的精髓,彰显了德保人的文化胸怀、文化担当、文化远见,是德保县委、县政府立足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奉献文艺精品的有力见证,也是该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和具体体现。

      演出当晚,喜爱壮剧的观众早早到场静候佳作。祖籍德保、在南宁工作30多年的梁老先生说:“今晚是德保人的节日,十分期待这台德保有史以来排演规模最大、反映德保精神的舞台剧!”

      绚丽多姿的壮乡图景,动人心弦的天籁之音,将观众徐徐带入古老的传说中:矮马仙王之子马勒到鉴水之洲任风云晴雨官,与壮族姑娘侬依相遇相爱结为夫妻。鉴水之洲遭遇大旱灾,马勒决定上云山顶峰布雨,不料被雷王屠巴和电神暗算坠落山崖。生死离别之际,马勒取出仙衣和护身仙丹交给侬依继续布雨,并嘱咐将其骨头做成马骨胡。侬依按马勒遗嘱布雨消解灾情,带领民众兴修水利灌溉农田,造福百姓。从此,马骨胡成为壮族传世乐器,其灵魂化为美妙的琴声激励世代壮家儿女。

      全剧分为“下凡、初遇、情长、求雨、布雨、献身、琴梦”7场,歌颂了壮民族勤劳乐观、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民族精神,描绘了壮家世代相传建设家园的美好愿景,已入选广西2014年度重点扶持文化精品项目。

      “原来马骨胡背后有这么精彩的传说!德保那片土地这么美丽神奇,要找机会去体验这座壮族文化重镇的风貌。”广西大学黄老师直赞这台大戏好听、好看!

      “以前只知道马头琴,今晚却被马骨胡‘惊艳’了!音色清脆、透亮、悠扬,音质高亢,富有穿透力,犹如天籁!”广西艺术学院声乐系的同学们观看演出后,对马骨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广西著名编剧张仁胜如此评价:“《马骨胡之梦》是一部壮剧,一部为壮剧发祥地德保县量身定制的充满壮族风情、风采、风趣、风格、风貌、风骨的壮剧。”

      创作这样一台充分展现德保灿烂民族文化,展示德保民族团结振奋精神,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舞台作品,其源泉来自于生活、根植于人民,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马骨胡之梦》编剧、广西壮剧团原副团长林佩燕谈起创作灵感时说:“本剧目的题材来源于德保县古代的历史传说,通过《马骨胡之梦》的演出,从而演绎出壮家梦、中国梦。”

      起源于德保的壮剧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戏剧,其伴奏的主奏乐器是马骨胡,而马骨胡艺术的发祥地在德保。起源于宋朝、至今有近千年历史的马骨胡艺术,是珍贵“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奏曲目为《壮乡春早》,流传覆盖桂、粤、滇、黔及东盟各国。为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壮族马骨胡艺术文化,德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保护规划,建立保护机制,深入实施建设一个中心、打造一个基地、出版一本教材、培育一支队伍、发展一大产业的“五个一工程”,倾情打造壮族马骨胡文化品牌,力促壮族马骨胡艺术这朵奇葩绽放广西、唱响中国、走向世界。

      (图片:黄明智 周卓明 施永洪 黄 靖 陈仁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