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价值观冲击下中国离婚问题凸显

10.08.2015  22:28

  新华网太原8月10日电(记者王菲菲 王劲玉 尚昊)“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中国人对婚姻最美好的向往。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人们的婚恋观变得复杂多元,传统的婚姻家庭正遭受严峻挑战和冲击。

  近日,民政部发布了2015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服务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共结婚登记620.7万对,离婚登记151.6万对,结婚离婚比例约为4.1:1,高于4.8:1的去年同期数据。

  “离婚问题背后折射的是整个大的社会有机体。”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周孝正教授说。在他看来,这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三次离婚高潮”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新社会环境的综合产物。

  在计划经济时期,个体公民离婚是受到国家严格控制的,每年离婚指标十分有限。“而现在,我们推行依法治国,离婚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加之离婚手续的简化,离婚都变得相对‘容易’了。”周孝正教授说。

  中国人的离婚大多由于家庭不合、感情破裂所致。而近几年来,这一问题的原因却愈加多元和复杂。

  今年35岁的刘红玉(化名)在山西省太原市某政府机关上班,一年前她结束了自己的婚姻,反观自己失败的婚姻,她认为“都是被‘剩女’这个词逼的”。由于在32岁的时候还没有结婚,在亲朋的催促下,她仓促成婚,婚后夫妻却产生很大矛盾,后来老公出轨,她只得选择了离婚。

  在一些人成为“剩男”“剩女”的同时,也有人急切地把婚姻当成了实现自己某种目的的“桥梁”,从而为婚姻埋下了隐患。

  太原市东太堡法庭庭长曹丽欣回忆说,她接触的一些离婚案件中,有的当事人婚姻的缔结并不是以感情为纽带的,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种目的,比如有的是为了留在城市,有的为了得到工作,有的则仅仅因为对方有套房子……

  “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也带来了极大的诱惑,一旦婚姻无法满足他们不断膨胀的欲望时,裂缝便产生了。”山西12355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首席专家王洁说。

  在近年的离婚大潮中,80后夫妇成为其中的“主力军”。今年30岁的张颖(化名),从小家境优渥,父亲是太原市一名小有名气的商人,而她的丈夫家境普通。由于从小娇生惯养,结婚之后,张颖便要求丈夫和她一起住在娘家。尽管表面风平浪静,但丈夫始终不能适应和岳父岳母生活在一起,便经常以加班为借口,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最终两人感情破裂以离婚告终。

  张颖的经历并非偶然,80后往往在呵护中长大,对于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社会角色等准备不足,面对问题和矛盾,离婚便成为了不少年轻夫妻的选择。“当离婚逐渐成了人们解决婚姻问题的首要方法时,这种方法不仅会被模仿,也会降低人们对婚姻的信心,甚至对自我婚姻做出不乐观的判断。”王洁说。

  “离婚的自由是中国社会从保守到开放的必经阶段,但离婚率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好。”周孝正教授说。

  面对离婚人数不断增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妇女》杂志总编辑尚绍华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在夫妻提交离婚申请后,设立3-6个月的冷静期,让夫妻双方慎重考虑后,再批准离婚。目前,杭州、广州、深圳、青岛、兰州等城市相继推行了预约离婚制度,情绪缓冲时长一至两周不等,取得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