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生产发展地位不容忽视

13.04.2016  19:24
      最近农业部出台了《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大豆是优质的植物蛋白资源,也是健康的食用植物油源。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能轻言放弃大豆,保持国内一定规模的大豆生产是必要的。
      一是促进大豆生产发展是满足国内食用消费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阶段,居民改善食物营养结构的愿望迫切,对高蛋白食品需求增加。大豆是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每100克大豆含蛋白质40克左右,是小麦的3.6倍、玉米的4.2倍、大米的5倍,是牛肉的2倍、猪肉的3倍,素有“田中之肉、营养之王”的美誉。大豆还含有异黄酮、卵磷脂、皂苷、可溶性纤维等,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专家分析,进口大豆主要是满足饲用豆粕需要,也弥补食用植物油的缺口。国产大豆仍是食用大豆的主体,其中80%多加工成豆制品、调味品。应当保持国内大豆生产的稳定,满足居民对植物蛋白的需求。
      二是促进大豆生产发展是实现用地养地结合的需要。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转变发展方式任务异常艰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合理轮作制度,能够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缓解环境压力。大豆是豆科作物,具有根瘤共生固氮作用。田间试验测定,1亩大豆可固氮8公斤左右,相当于施用18公斤尿素。大豆成熟后,秸秆少、落叶多,养分归还率高,起到培肥地力的作用。大豆根系发达,能分泌大量有机酸,可溶解土壤中难溶的磷、钾等养分,利于下茬作物吸收。这些年,黑龙江、内蒙古的第四、五积温带连续多年调减大豆改种玉米,造成连作障碍,土壤养分失衡、病虫加重。保持大豆生产稳定发展,推行大豆与玉米轮作倒茬,做到用地养地结合,可实现资源节约、永续发展。
      三是促进大豆生产发展是优化调整种植结构的需要。当前,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突出表现为粮食库存过大,特别是玉米积压较多,大豆严重短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调整优化玉米结构,巩固提升优势区产能,适当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和西南石漠化区等“镰刀弯”地区的非优势区玉米面积,改种大豆、杂粮杂豆、青贮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既能化解玉米过剩库存,又增加产需缺口较大的大豆供应。
四是促进大豆生产发展是保护种质资源和传统产区农民利益的需要。我国大豆种质资源丰富,在国家基因库中现保存2.3万多份栽培品种、1万多份野生大豆资源,占世界大豆种质资源的80%以上。可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同时,大豆适宜区特别是东北冷凉区几百万农民的生计主要靠种植大豆,事关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