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一线 打好禁毒战争

26.06.2017  17:05
  今日是第三十个国际禁毒日。6月以来,本报刊发的《追忆南宁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民警甘科伟系列报道》持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不少人为甘科伟的先进事迹感动落泪,还有不少人关心着像甘科伟一样奋战在禁毒战线上的禁毒民警们。

  近日,再次走进南宁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倾听甘科伟的同事们讲述更多的“战毒”故事。

   让自己变成更聪明的“猎手

  “甘科伟把线索研判出来了,我们负责侦查,找到并锁定车辆、嫌疑人,甚至是窝点。”今年35岁的吴武(化名),已经在禁毒一线摸爬滚打了5年。这些年,他与战友一同侦破了多起制毒、贩毒大案,将一个又一个大毒枭绳之以法。他曾先后荣获“南宁市优秀人民警察”“广西优秀人民警察”等称号,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3次。

  去年,在侦破公安部“2016—1125”制造毒品目标案件当中,根据甘科伟研判出的重要信息,吴武与战友找到了嫌疑车辆。一个雨夜,吴武开车跟踪嫌疑车辆往深山里钻,嫌疑车上有制毒原料,他们的目的地很有可能就是制毒窝点。在一个乡间小道的转弯口,嫌疑车辆突然加速,消失在了夜色中。大雨中,前方道路一片模糊,吴武却异常地冷静,他翻身下车,追踪路上车轱辘的痕迹,冒雨步行,最后找到一处厂房林立的地方。为了确认嫌疑车辆所处具体位置,他连翻四五家厂房的围墙,最终在一处厂房内发现有人正从嫌疑车辆上装卸原料,这里就是制毒工厂的所在地。

  “毒贩历来狡猾,与他们打交道,任何时候都不能慌,不能急,一定要有耐心,沉着冷静。”吴武说,抓获一个制毒、贩毒团伙,往往要经历线索来源—前期侦查—长期布控—适时抓捕—审讯取证等环节,时间长可达数年,短的也要几个月,需要民警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

  今年5月31日,南宁警方破获广西历年缴获冰毒最多的制毒案件——公安部“2017—212”特大制、贩毒案,缴获冰毒563.12千克。其间,负责前期侦查的吴武,通过日夜跟踪及合成作战平台的信息碰撞比对,得知该案制毒工厂可能深藏于江南区古思村附近的山坳里。于是,吴武乔装打扮,顶着地表近40℃的高温,连续数日蹲守在山上杂草丛中观察,终于守到涉案嫌疑车开进制毒工厂,确定了制毒工厂的具体位置,使案件侦破取得了关键性进展。

  在刑侦、禁毒岗位工作十几年,吴武因在抓捕行动中受过伤,双腿及手臂打入多根钢钉,被战友戏称为“钢铁侠”。“干这行,苦、累和危险是注定的。”吴武不愿意多谈与毒贩对峙的凶险场面,在他看来,毒贩逃避警方侦查的手段越来越“高明”,办案民警只有利用大数据的科技优势,努力让自己变成更聪明的“猎手”,才能攻破各类疑难案件,这也是他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处理毒物曾与死神擦肩而过

  5月31日,江南区古思村山坳深处,制毒工厂。嫌疑人被带走,一些民警开始撤离,而李铮(化名)戴上了防护面具,开始了他的工作——检查现场毒品情况,对环境进行安全评估,对毒品进行收集、取证。

  在禁毒支队,李铮主要负责毒品检测和毒品处理,是禁毒支队里的头号“毒品专家”,他对毒品成分、毒品生产方式、所需原料、毒品毒性等了如指掌。在前期侦查中,他与侦查员一同潜入,收集毒品进行检测,判断制毒工厂里生产的是什么毒品,到了什么程度,以及什么时候适合收网;抓捕行动中,他跟随到现场,做好现场安全评估,才能开始取证;抓捕行动结束,他要继续守在现场,进行毒物处理,以及后续的毒品检测……“办案民警在前方冲锋陷阵,我们就是送炸药包的后勤部队,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李铮说。

  毒品是化学品,往往带着刺鼻的味道,闻多了,身体要“遭罪”。成天跟毒品打交道的李铮打趣说,可能自己闻久了,身体都有了免疫力。在古思村制毒工厂内,受毒品以及加工毒品产生的废液刺激,不少民警隔天出现了头晕、呕吐症状,偏偏待在现场时间最久的李铮,却毫无反应。

  “现场的废液处理,比毒品检测危险多了。”李铮说,废液不但味道极重,易燃易爆,且毒性极强,如不及时处理,渗入地下水,会毒化水体,危害百姓;而处理过程中,稍不注意,就有爆炸的危险。

  2016年,在处理伶俐镇一起制毒大案的废液时,李铮就与死神擦肩而过。

  当时,嫌疑人将生产毒品产生的废液倾倒至一处密闭的地下室内,因废液腐蚀性极强,据嫌疑人供述,他们饲养的小狗不慎掉入废液中,瞬间就化为无影,骨头都不剩。在处理期间,警方找来一家专业公司,将水泵深入废液池中,将废液抽上水桶。没想到,抽不到一会,桶坏了,抽不了,工作人员只好将水泵拉回。这一拉,大家都吓得倒抽一口凉气,水泵头外层的胶已被腐蚀,电线外仅剩一层薄薄的胶体包裹。“再晚半个小时,那层胶一没,肯定得爆炸。”回想起来,李铮不由得后怕,那个废物池里的废液足足有47吨,要是爆炸了,后果不堪设想。

   积极创新做好禁毒预防教育

  打好人民禁毒战争,既要严厉打击毒品犯罪,也要加强禁毒预防教育和戒毒康复工作。作为南宁市禁毒办的一名工作人员,黄文华每天想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怎样把禁毒预防教育做到“入脑入心”,怎样帮助戒毒人员成功戒毒,回归正常生活。

  “通过社区戒毒,吸毒20多年的阿忠戒掉了毒瘾,更成为我们‘同伴同行’项目的一个组长,帮助其他吸毒人员戒毒。”说起戒毒康复工作,黄文华打开了话匣子,介绍起南宁市戒毒康复“同伴同行”项目,并一连说了好几个戒毒人员的故事。

  “同伴同行”是依托红十字会医院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工作,组建和培养同伴骨干队伍,由吸毒人员互助帮扶,配合以禁毒社工、社区民警、网格员、医护人员、吸毒人员家属组成的帮教小组开展“同伴教育”,通过吸纳、发展和培养部分改过自新的戒毒人员,采取“一对一”“多帮一”措施,集跟踪帮助、教育帮扶、活动养成为一体的吸毒人员帮教新模式。该模式施行多年,已经帮助不少吸毒人员成功戒毒,取得良好效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认可。

  在探索成功模式的基础上,这段时间,黄文华和同事们又把精力投向推行“吸毒人员网格化管理”,到外地考察先进经验,制定实施办法,理清具体实施细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网格员开展吸毒人员清查、谈心、开导、帮教、矫正、安置等管理服务环节,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回归社会。”黄文华兴奋地表示,推行这一方式后,将能有效解决吸毒人员失管失控的问题,实现社会治安秩序的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