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巩固防治成效、建立长效机制

14.03.2018  16:41
  今年春节,首府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未发生轻度级以上污染,为近3年来最好。 

  如今,随着扬尘污染治理的持续推进,“南宁蓝”成为市民的生态之福。去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2.3%,全年连续7个月(3—9月)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再次刷新“南宁蓝”纪录。

  如何让南宁的空气常新?今年,南宁市将以制度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继续狠抓扬尘污染治理,巩固防治成效,进一步健全完善扬尘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真正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首府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创新手段  “智慧”治理

  去年12月,南宁市建成扬尘污染治理视频综合管理系统,整合了各种监控视频资源,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以及应用最大化。

  近日,来到南宁市城市管理局体验这一系统。系统打开后首先出现的是南宁市地图,工作人员点击各监控点的图标,就可以看到主干道、各处工地、消纳场的实时视频情况。点击位于良庆区玉洞大道的一个项目工地,系统平台立即显示该工地的实时监控画面,冲洗平台、出入口等处的情况出现在屏幕上。

  “工地出入口处有一辆泥头车密闭不严。”座席员谢伶伶在系统里看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将该信息推送至市城乡建委,并要求限时整改。

  “以前一些运输车非法弃土、不按规定线路运输,由于不能当场制止,只能靠执法人员事后调查,现在通过该系统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市大行动办主任、市城管局局长梁勇表示。

  创新搭建全市扬尘污染治理视频综合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系统的监管、指挥、查处“三位一体”的作用。目前,系统已接入交警、交通、环保、城管等职能部门监管信息资源,整合全市75个有土方作业建设工地、12个采石场、23个搅拌站、18个消纳场、9个扬尘污染联合执法卡点以及主要运输道路等监控视频资源,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

   紧盯源头  减少污染

  在扬尘污染治理中,南宁市抓住“两点一线”,进一步强化对工地、采石场等源头,消纳场、搅拌站终端及道路运输一线的全过程管理,有效消除扬尘污染。

  “这里的每一辆泥头车完成卸土后,在驶出消纳场时还要经过两道‘关卡’的严格冲洗,确保车身车轮不带泥后,才能上路。”大秦消纳场负责人林华富说。

  近日,在大秦消纳场出入口看到,一台雾炮机正在对泥头车进出消纳场的路段进行作业。在泥头车驶出消纳场的路段上设置有两个水槽,泥头车经过水槽之时,有两名工作人员用高压水枪对其进行冲洗。经过两次水槽清洗车轮后,泥头车再次到标准化冲洗平台接受冲洗,确保不会对道路造成扬尘污染才能驶离消纳场。

  “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工作人员通过视频监控,就能掌握泥头车进出消纳场的实际情况,而且消纳场的视频监控与市里的扬尘污染治理视频综合管理系统联网,接受监督。”林华富说。

  南宁市还坚持抓小抓细,在源头管控上实行精细化管理,变事后被动管控为事前主动作为。对全市2237辆旧式泥头车全部完成降挡板整改,消除了泥头车加高改装现象。加强技术改造,为重点项目施工车辆开辟“绿色通道”,指定土方运输路线,重点解决土方运输、消纳难题。

   强化制度  提升效果

  随着扬尘污染治理的有力推进,南宁市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去年连续7个月(3—9月)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这是2013年南宁市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以来,第一次连续7个月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再次刷新“南宁蓝”纪录。

  事实上,扬尘污染治理带来的转变是全方位的,机制上实现从“一盘沙”向“一盘棋”转变;管理范围上实现从“有盲区”向“全覆盖”转变;公众参与上实现从“独角戏”向“大合唱”转变;执法手段上实现从“单独干”向“联合管”转变;管理效能上实现从“事倍功半”向“事半功倍”转变。

  “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扬尘污染治理,践行‘共治共建共享’理念,立足精细治理,坚持综合施治,着眼长效管控,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梁勇表示。

  2018年,南宁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决策部署,按照市委的“三个年”治尘规划,以制度建设年为契机,强化智慧运用,着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突出以人为本理念,着力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强化制度建设,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措施进一步推进扬尘污染治理信息化、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向市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环境空气质量答卷。

要让道路扬尘污染治理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为了防止外围施工运输车辆造成市区内扬尘污染,政府
坚持综合施策向扬尘治理持续发力
  工地扬尘是造成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