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村官”应该成为一种新常态
全国两会召开,“新常态”再次成为境内外媒体的着眼点。虽然这是一个经济概念的词,但是这也应该成为为官干部的常用词。66岁的赵荣法,在农村最基层的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大半辈子的时间都倾注在了新农村建设的事业上,30多年如一日,用自己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建设了一个村强民富风气好的现代化新农村,这样的“好村官”应该成为一种为官的“新常态”。
在2015年羊年的央视春晚上,反腐已然成为新热词。无独有偶,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了一个问题“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有些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可见,为官之道重新被放在一个新高度。下到基层村官,上到领导干部,“腐败”和“为官不为”都是需要打击的“常态”。
在这样的反腐背景下,“好村官”无疑是基层领导所要提倡的“新常态”。 赵荣法,66岁了,他还是个芝麻官——江苏海门包场镇灵树村书记。他一干就是30多年,硬是将一个落后村,发展成为拥有40多家企业的海门村级经济首富村。他是一个好人,更是个能人。赵荣法生于灵树村,长于灵树村,也奉献在了灵树村。不为官职、不恋高薪,不为自己的小家,为的是全村村民的共同富裕。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下,这样的情操实为难能可贵。
赵荣法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中国式好村官,话语如脚下泥土般朴实,干起来像老黄牛一样不知疲倦,他把百姓认可作为最大的动力,而在自身的回报上却毫不计较。其实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们身边有很多 “好村官”“好干部”,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杨善洲,他们两袖清风,为人民服务不为报酬,成为时代的先锋榜样。让人遗憾的是,在当今社会,“为官不为”成为官场毒瘤,甚至一种示范效应。“形象工程”“有偿服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蔚然成风,这样的风气的存在让群众和干部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官民不和谐现象日渐严峻。
“好村官”是政治清明,为官尽责的一个缩影,应该成为为官的一个“新常态”,“好村官”应该是一种进行时而不是过去时。“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实实在在地说明了为人民办实事的官员干部的职责。而要使“好村官”成为新常态,这需要为官者不断学习,下基层了解群众、倾听群众心声,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同时,对于腐败官员要严厉打击,“打老虎”反腐行动不停歇,对于官员的成绩要适当鼓励而不是大肆炫耀和表彰,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毒瘤挖出,才能迎来新生。而形成“为官作为”的新常态是抑制歪风邪气再生的长久良方。当全社会形成个个争当“好村官”“好干部”的良好风气时,腐败的阴霾会消散。(覃凤妮)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