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家长应该怎么 正面管教才不损害心理成长

08.06.2015  12:46

老师投诉孩子上课“讲小话”,且拒不接受批评

讲座上演示的家长类型比较

    核心提示

    ■生活报记者 关海芳

    如果你家的孩子上课时和同学“讲小话”,又遇到老师打电话向你“投诉”,你会如何教育孩子?如果看到孩子炒鸡蛋时把蛋壳全部放进锅里一起炒了,你又会对孩子说些什么?6月5日晚,一场家长公益讲座在南宁民族广场商务印书馆阅读体验馆举行,主讲老师分享了许多颇让人受益的观点。家长朋友们不妨看看下面的几个案例,说不定会茅塞顿开哦。

    启发提问

    让孩子学会面对事件后果

    睿知成长俱乐部的首席讲师罗海鸣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5日晚的公益讲座上,她和家长们分享了一张图片。这是一锅炒鸡蛋,不一样的是,锅里除了有鸡蛋,还满是鸡蛋壳。原来,这是一个2岁男孩的“杰作”,男孩的母亲看到这一场景,觉得挺好笑,就拍下来发到了群里。群里的家长们瞬间炸开了锅,大家纷纷表示:“如果是我,我会教他怎么打鸡蛋,告诉他鸡蛋壳是不能吃的,要丢掉。”有的家长则说:“我会给他示范正确的打鸡蛋办法。

    罗海鸣随后询问了现场的几位家长,谈谈他们如果遇到这件事会怎么做。现场一位妈妈说:“我会先问问孩子的动机,他为什么突然想到炒鸡蛋?”另一位妈妈说:“等鸡蛋熟了,我会让他亲自尝尝鸡蛋壳,他就知道壳是不能吃的,下次再炒就不会把蛋壳放进去了。

    罗海鸣随后说,刚才有位妈妈提到动机,能想到这一点其实很棒。她曾请那位拍照的妈妈去问儿子:“为什么想要炒鸡蛋呢?”儿子这才说出,是因为“今天想炒鸡蛋给姐姐吃。”为什么想炒给姐姐吃呢?“因为我爱姐姐”。

    罗海鸣介绍,男孩的姐姐8岁,两个孩子经常吵架,现在他竟然有这样的举动,还说爱姐姐,如果你是家长,是不是会马上去表扬他:“孩子你真棒,姐姐看到一定很感动!

    因为姐姐才8岁,如果看到这一锅满是蛋壳的炒鸡蛋,她会不会认为是弟弟在捉弄自己?姐姐不感动的话,弟弟又会不会很受挫折?所以,罗海鸣请那位妈妈引导男孩进行思考:“等下姐姐回来,猜猜她看到会是什么感受?”男孩马上回答说:“姐姐可能会开心。”停顿了一下,男孩又说:“姐姐也可能有别的感觉,昨天我刚打了她。

    这样的提问方式有什么好处?罗海鸣认为,可以培养孩子从小独立的思考能力,及学会面对事件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此时家长如果还想再加把劲,可以问孩子:“既然你爱姐姐,除了炒鸡蛋,平时还可以做些什么表达对姐姐的爱呢?

    这就是启发式的提问,一件平淡的小事,在经过层层引导和提问后,其实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多益处。

    换位思考

    从孩子的视角去理解孩子

    共情是心理学上的词语,亲子关系的共情,是指家长能与孩子换位思考,学会从孩子的视角去理解孩子。但道理是这么讲,很多家长都很难做到。

    罗海鸣请在场的家长都站起来,假设地上有一支巨大的温度计,如果家长们听到冰冷的话语就往右走一步;如果听到某句话觉得很温暖,就往左走一步。

    罗海鸣随后讲了一个故事:一个11岁男孩的家长,某天接到老师的“投诉”电话,说这孩子上课说话,批评他他还不认错!之后男孩回到家,家长面对孩子的第一句话如果是这样:“你们老师今天给我打电话了,你又做什么了?!”现场的家长们听到后,都往右边走了一小步。罗海鸣又连说了几句:“别说你什么都没做!”“你这个孩子怎么搞的,总是不让我省心!”“如果你说你什么都没做,老师干嘛打电话?她说你上课说话!”“回你房间去!好好反省一下,不反省好不要出来吃饭!”多么熟悉的语句,许多家长发现自己几乎都走到了右侧的尽头。这些自己或多或少都曾脱口而出的话语,连自己听着都觉得心冷。

    那么,换种方式来说,会不会好一些呢?“老师今天早晨给我打电话了,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数落你,我相信你当时一定觉得很尴尬。我记得当年我的老师也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数落我,我当时觉得丢脸,很生气。我真的很想听听你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家长们又都往左走回了一步。

    罗海鸣说,这就是共情,首先要让孩子觉得你理解他。这时,男孩告诉妈妈,其实他是针对老师上课时一个不懂的问题在问同学,结果被老师发现了,还被当众批评,所以他才不认错。其实,他也知道不应该上课讲话。妈妈这时又该说些什么呢?“既然你不能改变老师,我相信你一定知道将来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要不你去想想,然后告诉我你的办法”。

    罗海鸣解释道,共情最典型的句式,就是“我句式”和“你句式”。比如“我觉得……(准确的感受)”,“我希望……(相互尊重的解决方法或启发式提问)”,“你看上去好像很难过/沮丧/失望……

    家长朋友们在家里不妨也试一试这两种句式,孩子的变化说不定立竿见影。

    新闻延伸

    据了解,启发式提问和共情都是正面管教理念的教育工具之一。正面管教体系源自美国,最早在1981年正式创立,至今已在全球16个不同语言国家传播,它是以20世纪初的著名个体心理学家创始人阿德勒以及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德雷克斯的思想为基础,为家长和学校老师提供的行之有效而不损害孩子心理成长的教育方法。目前《正面管教》的系列书籍,在商务印书馆阅读体验馆都买得到,感兴趣的家长们不妨去看看。

    有效管教要符合4个条件

    罗海鸣说,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有很多困惑和烦恼:比如究竟是管严点还是“放养”?孩子身上为什么那么多毛病?而中国的家长们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最常使用的管教方法就是唠叨、说教、惩罚、贿赂……

    按照正面管教的理念,有效管教要符合4个条件:是不是相互尊重的——惩罚和娇惯肯定不是;是不是有助于孩子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被惩罚、被说教、被唠叨、被娇惯的孩子是没有价值感和归属感的;是否长期有效——惩罚看似可以马上制止不良行为,但是会带来很多长期负面的后果,比如孩子会愤怒、报复、叛逆或者变得自卑;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

    犯错是孩子学习的好机会

    罗海鸣解释,就拿犯错来说,通常我们会认为孩子犯错是不好的事。基于这个认识,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会进行批评,说教或者惩罚。但在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就把这个信念也传递给了孩子:犯错是不好的,不光彩的事,那么当他犯错的时候,他想到的就是如何逃避、掩盖,偷偷摸摸尽量不让你发现。

    正面管教的理念则是:犯错是学习的好机会。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如何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而不是惩罚。惩罚不能让孩子学到任何技能,惩罚会给孩子带来愤怒、反叛、报复,有可能会丧失信心或偷偷摸摸。

    孩子犯错只为获取归属感

    另外,孩子的不良行为会告诉我们什么,不良行为背后的目的又是什么?阿德勒说过,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价值感和归属感。只是因为他还小,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正确方法,而往往采取了不良行为来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

    比如一个经常在你打电话时来打扰你的孩子,他的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只看到了孩子表面的不良行为,你可能会因为他不让你好好打电话变得很烦躁而训斥他,甚至打他。可是我们发现,这样解决不了问题,下次你再打电话时情况依旧。此时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就变得至关重要。其实,这个孩子的行为,是要引起你的关注,他认为只有得到关注才会有归属感。如果能了解到这一点,你就可以帮助他找到更有建设性的行为来获得归属感。

    让孩子发誓不再犯错解决不了问题

    罗海鸣还强调,如果家长看不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孩子也会因此学会用“”来回应我们。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往往会伴随着各种情绪。而我们家长经常在大人和孩子情绪都不好时加以训斥和说教,想立刻把问题解决掉,立刻让孩子承认错误并且保证以后不会再犯,其实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此次公益讲座气氛十分热烈,许多家长都对罗老师的观点点头称赞。但也有家长提出,面对孩子犯错,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固然重要,但一点惩罚都没有,似乎对一些孩子也不管用。罗海鸣则总结道,美国的教育体系也好,中国的教育理念也好,没有一个教育理论可以解决所有家长的问题;但家长若能从中引发思考,汲取其中精华,为我所用,就一定能在家庭教育中更多地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