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南宁城 文明新农村

28.12.2015  12:06

  随着“美丽南宁·生态乡村”活动的深入开展,我市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美丽南宁·生态乡村”活动的深入开展,我市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干部作风明显改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基本达到“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的目标。这也为我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打造生活宜居、环境优美的“生态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造生态产业促农增收

  今年以来,依托“美丽南宁·生态乡村”建设,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有机经济逐渐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特色。

  走进武鸣县罗波镇凤林村外凌屯,沿着新修的屯路,一路可见屯文化活动室、文化长廊、篮球场、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而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曾经杂乱的荒地如今改建成别具特色的宜居村落,周边种上了成片的柑橘树,树上挂满金黄的果实。“现在的生活,可比吃了蜜还要甜!”村民韦强感慨。外凌屯还依托村屯生态发展的基础,发展起了柑橘专业合作社,建立起了杂交柑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实行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售后服务,规模种植各类柑橘280多亩,年产值达100多万元。如今,柑橘种植业成为外凌屯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牌。

  像外凌屯一样,我市其他村屯也通过开展“生态乡村”活动,充分利用乡村山水资源、田园景观、地域文化等良好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积极推进以“农家乐”、观光农业园区、主题公园、森林旅游、农耕文化、民族风情为主的休闲农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了乡村清洁优化环境和生态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南宁模式”树立文明新风

  今年以来,我市借鉴12个市级综合示范村建设成功的经验,结合“生态乡村”活动工作目标,积极打造13个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项目、串点成线、连线成带、合片成区,统筹打造12个市级生态综合示范区(带),同时切实抓好502个自治区级和市级“三化”专项活动示范点建设,通过示范建设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建设“南宁模式”。

  在凤林村雷丁屯,房屋整齐、庭院干净、道路宽敞,来到这里的人们都不禁夸赞。“生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武鸣县通过实施“百村示范”和“334”道路硬化等工程,大力开展“村屯绿化”“道路硬化”“饮水净化”三大建设,投资227万元,完成巷道硬化360米,铺设排水沟33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4杆……如今,雷丁屯已被打造成为一个档次较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生态名村。雷丁屯村民蒋盛福自豪地说:“我们屯实现了全屯农户喝上放心水、走上平坦路、住上特色房、活在生态村的目标。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放眼全市,几乎每个村屯都像雷丁屯一样,家家户户门前有垃圾桶,村民不再乱丢垃圾;几乎每个村屯都有保洁员,几乎每个村民都是保洁员。

  传统与现代融合成就文化新村

  特色民居,青瓦灰墙,鱼塘木桥……这样的示范村“标配”如今在南宁的农村中已不少见。然而,西乡塘区石埠街道办忠良村的“标配”却具有别样的魅力——曾躬耕于此的田汉、艾青等文化名人给忠良村增添了文化气息,陆地的《美丽的南方》则让忠良村有了响亮的新名字——“美丽南方”。

  “美丽南方”的成功,也是南宁市发挥民俗特色优势,强化乡愁凝聚力发展生态示范村的成功。在乡村建设中,我市注重挖掘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率先在全区启动建设村史室和民俗民居示范村屯。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传统民居的修缮保护、开发利用与管理,明确在建设中不搞大拆大建,注重保留乡愁元素。同时,各县区(开发区)通过组织相关人员深入乡村挖掘、整理、研究、编撰村屯历史和民间文化遗产,在保护原有传统民居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传统民居独特的资源优势,挖掘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开发观光式、体验式特色旅游,实现传统民俗民居保护与产业发展协调并进。

  不只是“美丽南方”,在其他的示范村建设中,也同步配套建设村史室,重挖掘、传承传统和民俗,修缮保护传统民居,建设自然生态与历史记忆和谐统一的文化新村。

南宁地铁2号线江南客运站墙壁冒水情况说明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黄登)5月28曰下午,南宁新闻网
2019年21所港澳高校在桂招生 报名工作将启动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李琴 通讯员 杨金娇)5月南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