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顶中介”要扎紧篱笆防狼

23.01.2015  14:01

  记者近日在多地调查发现,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加速简政放权,一大批审批事项被取消或下放。然而,一些拥有特殊利益关系的“红顶中介”机构却悄然换“马甲”,改“面子”不改“里子”,从政府手中接过认证、审查、评估、收费等审批权限,蚕食简政放权改革红利。(1月22日新华网)

  “红顶中介”蚕食改革成果、阻挠政府简政放权,这已经是公众共识。但为什么在政府下放审批权过程中会滋生“红顶中介”?说到底还是一些地方政府公权者本身出了问题,中央有关方面要求下放某某项审批权,但到了个别地方政府和部门手中,就来个“明放暗不放”,将审批权变相交给“中介公司”、下属“企业”,让官办协会等“二政府”代包代办,其实就是对下放政策的消极执行。

  来源于九三学社一份提案显示,近年来,政府行政事业收费一减再减,但编制和评审第三方的评价、评估、检测报告费用一直在增加,部分中介机构未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中介机构提供中介服务,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审批,形成体内运作,企业几乎没有选择中介机构和议价的空间。没有公权力支持,“红顶中介”的“红顶”何来?没有公权力“分肥”,“红顶中介”哪有这么大的胆子?

  政府应该在市场上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将该管的管好,如履行必要的监管责任,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查处,至于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以及市场可以自主决定的事项,市场资源的配置,完全可以“下放”而不是“明放暗不放”。因为有的地方政府还没有真正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对于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适应,有的持观望心理,有的持“抵触”心态,个别地方政府官员和政府部门有私心,害怕失去权力,害怕失去权力之后的利益,便挖空心思换个方式“拿权”。“左手交右手”式的“红顶中介”由此而来。

  “红顶中介”是市场乱象,更是权力乱象,根子在政府的公权力。下放就放得彻底明白,建立和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公权力和下放的审批权清晰化、透明化,并严格执法执纪,必然堵住“红顶中介”的滋生空间。也只有真正“扎紧”权力的“篱笆”,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公权力不能为所欲为,“红顶中介”也就没有了“吃拿卡要”的资本和靠山。(毕晓哲)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