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即将来临 听听老辈人讲过年的“老规矩”

31.01.2016  11:33

  在中国传统的习俗里面,从腊月廿三起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是有讲究的,比如祭灶、打酒、剃头……如今,很多习俗虽然已经被淡化,但也还有保留。从今天起,本报记者将为您细数腊月廿三到正月十五的风俗。在传统的春节里,咱也回味回味老辈人遵循的那些有趣的“老规矩”。

过年前,市民会按年俗购买新春饰品回家张贴。记者  宋延康 摄 

  “腊月廿三,小年,上班再忙,也要记得回家吃饭。”潘阿姨拿起电话,叮嘱儿子。放下电话,她提着菜篮子前往菜市场采购鸡鸭鱼肉,筹备家宴。她家的小年大餐有好几道传统菜肴的制作费工费时,必须得提前准备。潘阿姨今年61岁,在她人生经历中,无论工作是否忙碌,无论年景如何,每年的腊月廿三,必定是一年中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

   记忆:品尝丰盛佳肴,听古老的传说

  潘阿姨出生在武鸣,腊月廿三,送灶王,是老家流传已久的习俗。这个习俗有多久远?潘阿姨也说不清楚,只记得从自己还是娃娃时起,这个节日就存在,不曾改变。在武鸣的祖屋,至今仍保存着灶王爷的画像。

  回忆起在老家过小年,潘阿姨依然记忆深刻。她说,腊月廿三这天,天才蒙蒙亮,父母就要起床开始一天的忙碌了,杀鸡宰鸭剖鱼,很是热闹。爷爷会拄着拐棍,颤巍巍地来到堂屋,上一炷香。这标志着送灶王的筹备工作开始。

  孩子们最盼望这一天,源于他们好吃的天性。丰盛的佳肴让他们按捺不住,一早也爬起来。潘阿姨在家排行老二,因为年纪较长,她被安排了一个重要的工作——看香火。“香火要烧一天,期间不能熄灭。”这是爷爷经常叮嘱她的话。

  爷爷说,香火一旦熄灭,就会影响全家人来年的运势,这使得她特别认真地照看香火,总觉得背负着一种神圣  使命。爷爷看她工作认真,偶尔也会准备“糖衣炮弹”——白糖一把作为奖赏。这对于年幼的潘阿姨而言,可是天底下最美味的奖励。

  下午4点,鸡鸭鱼肉陆续备齐,妈妈将菜一一端上来,摆放在神龛前。此时,孩子们则聚拢在爷爷身边,听他讲关于灶王爷的传说。只是孩子们一边听眼睛一边不时瞟向桌上的菜盘,心思已经全然不在故事里了。

  爷爷的故事讲完,就到了吃饭时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大快朵颐。潘阿姨说:“一年到头,除了除夕,就是小年的饭菜最为丰盛。”上世纪60年代,家里生活特别艰难,很难吃上肉。但每到腊月廿三,爸爸一定会买回一斤肉,炒上黄豆,送灶王爷。

   传承:延续传统习俗,化为故乡记忆

  上世纪80年代,潘阿姨从武鸣来到南宁工作,虽然每年的腊月廿三不一定能回老家,但送灶神的习俗在南宁的家一直延续了下来。“还是鸡鸭鱼肉,但仪式感已经弱化了,比如香火不会再从清晨一直燃到晚上。”潘阿姨说,“到了现在,就是一家人一起团团圆圆吃顿饭。

  潘阿姨的儿子小潘,今年33岁,曾经,送灶王对他的最大诱惑也是美食。然而,随着生活物质的不断丰富,鸡鸭鱼肉早已成为家常菜。至此,腊月廿三这一天也就慢慢失去了对他的吸引力。

  “我们家就三个人,看着妈妈做一大桌子菜,觉得很没必要。”小潘说,两年前自己当上爸爸,对送灶神这一习俗又有了新的认识。

  “习俗里面包含的是一种文化,我们关于习俗的记忆,更多是一种对祖先的怀念,若问故乡在哪里,它就在这里,以这样的形式表现。”小潘说,他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参与其中,并将这一习俗传承下去。

   年俗

  腊月廿三:“送灶

  腊月廿三,又称“小年”,是民间送灶的日子。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的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廿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举或恶行。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为了让灶王爷能在玉帝面前替自己多美言几句,各家各户都会将这一仪式进行得很隆重。 (记者  梁静)

编辑: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