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2016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6.01.2017  23:09

2016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多重困难矛盾相互交织、改革转型任务日益繁重的严峻形势,河池市党委、政府带领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一、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情况

(一)与全区、全国比较。

初步核算,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7.18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排全区第13位,分别低于全区、全国2.4和1.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62.24亿元,增长10.9%,排全区第2位,高于全区5.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排全区第14位,分别低于全区、全国6.4和4.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4.02亿元,增长2.1%,排全区第13位,分别低于全区、全国10.7和6.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96亿元,增长10.1%,排全区第9位,低于全区0.6个百分点,而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60元,增长6.4%,排全区第14位,分别低于全区、全国0.8和1.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9元,增长8.4%,排全区第13位,低于全区1.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

(二)3个县域经济增速高于全区,6个县域经济增速高于全市。

全年全市11个县(市、区)仅有东兰、巴马和都安3个县的生产总值增速超过全区水平,有金城江、南丹、东兰、环江、巴马和都安等6个县区超过全市水平,增速最高为巴马县同比增长8.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他5个县(市、区)增速均低于全市水平,增速最低为天峨县,同比增长1.1%。

二、全年经济运行情况和特点

(一)综合经济保持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7.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9%,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0.83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99.82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306.53亿元,增长8.5%。三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年22.8:32.4:44.9转为23.0:30.4:46.6,其中第三产业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9%、7.7%和77.4%,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7、0.4和3.8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主动力靠服务业的拉动。

(二)三次产业发展有喜有忧:农业稳中有升、工业触底回升、建筑业持续下滑、服务业提质发展。

1. 农业发展稳中有升,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2016年,随着全市现代特色农业经济“两带一区”建设初步成型,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成绩显著,如今特色农业及水果已成为山区、干旱缺水贫困区域农民稳定持续增收的重要产业,也成为支撑农业平稳增长的新亮点。全市粮食稳定增长,蔬菜、水果快速增长,畜牧养殖市场回暖,农业生产平稳增长。

全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7.36亿元,同比增长3.6%,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154.00亿元,增长3.3%,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增长2.5%,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林业增加值增长8.5%,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牧业增加值增长4.7%,增幅与上年基本持平;渔业增加值增长4.7%,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1%,比上年回落1.4个百分点。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的结构比为48.1:12.9:33.7:3.3:2.0,其中种植业下降1.8个百分点,牧业提高1.4个百分点。

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经济作物发展加快。全年粮食总产量104.52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蔬菜产量146.47万吨,同比增长4.5%;食用菌产量2.74万吨,增长60.0%;油料产量1.54万吨,增长7.3%;蔗糖产量342.43万吨,下降5.0%;园林水果产量39.59万吨,增长7.6%;全年肉类总产量22.54万吨,下降1.2%;禽蛋0.52万吨,增长4.9%;蚕茧产量11.71万吨,增长5.8%。

2. 工业生产逐步回升,企业效益逐渐向好。 全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372.66亿元,同比下降8.1%,比一季度收窄7.2个百分点;增加值完成147.09亿元,同比增长1.4%,比一季度回升4.0个百分点,拉动全市GDP增长0.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40.80亿元,同比下降9.0%;增加值同比增长1.1%,比年初1-2月回升6.5个百分点。

(1)水电行业增长放缓,其他主要产业逐步回升转好。 全市22个工业行业(中类)有12个行业实现增加值增长,比上年多1个行业。增加值排前五位的水电、有色金属、饮料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和纺织行业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90.8%,前五大行业增加值合计同比增长1.8%,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个百分点。其中, 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大幅回落: 2015年得益于红水河流域水量充足,水力发电较快增长,为2008年以来最好时期,经过2015年的高峰期后,2016年全市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出现周期性回落,同比下降0.6%,比上年回落14.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0.4个百分点。 有色金属行业回暖向好: 受价格上升及大环境等积极因素影响,全市有色金属行业发展逐步转好,增加值降幅从6月份开始逐步收窄,全年同比增长1.8%,比上年回升10.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4个百分点。 酒和饮料行业保持较快增长: 酒和饮料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8个百分点。 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加快发展: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6%,比上年提高27.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6个百分点。 纺织行业保持增长: 纺织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3个百分点。 农副食品加工业和化工行业降幅收窄: 受甘蔗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和价格因素影响,全市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下降11.0%和2.4%,分别比上年收窄3.4和3.3个百分点。

(2)重点产品产量保持增长。 全市有生产的41种工业产品中,17种产品产量同比呈增长态势,增幅比上年提高的有12种。其中,铅、锌、锡、锑金属含量分别同比增长5.1%、2.5%、4.6%和25.4%,分别比上年提高29.2、19.1、20.4、47.8个百分点;蚕丝、水泥分别增长5.7%和25%,分别比上年提高0.6和24.6个百分点;小型拖拉机下降48.3%,比上年收窄22.5个百分点;全市规上企业水力发电量下降15.6%,比上年回落41.5个百分点;优质饮用水增长23.6%,比上年回落5.7个百分点;成品糖下降29.5%,降幅比上年扩大8.0个百分点。

(3)企业效益逐渐向好。 1-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88家,同比下降10.2%;工业企业营业利润31.4亿元,增长12.9%;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11.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3. 建筑业发展持续下滑。 2016年,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53家,比上年增加6家。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共完成产值42.95亿元,同比下降18.6%,比上年下滑19.6个百分点。全市建筑业营业税完成5.32亿元,增长19%。全部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2.73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0.6%,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GDP增长0.1个百分点。

4. 服务业提速发展。 2016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完成305.53亿元,同比增长8.5%,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

(1)交通运输运行良好,电信业迅猛发展。 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45.01亿元,同比增长3.7%,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公路水路客货运输周转量62.87亿吨公里,增长4.4%,比上年回落6.0个百分点,其中公路增长4.6%,水路下降10.8%。邮电业完成业务总量51.14亿元,同比增长55.0%,比上年提高21.8个百分点,其中邮政业务增长20.5%,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电信业务增长56.9%,比上年提高22.4个百分点。

(2)金融存贷款快速增长。 全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38.55亿元,同比增长14.1%,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01.37亿元,同比增长13.4%,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575.04亿元,同比增长13.8%,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全市人民各项存贷款余额共同拉动全市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

(3)房地产市场保持活跃。 全年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26.36亿元,同比增长5.3%。全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94.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16.6%,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1-3季度全市房地产业单位从业人员人数及其劳动报酬分别同比增长13.0%和25.4%。

(4)旅游业持续旺盛。 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累计2008.79万人次,同比增长16.8%,比上年回落3.5个百分点,其中入境游客10.25万人次,同比增长6.3%。旅游总消费217.45亿元,同比增长27.9%,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消费0.45亿美元,同比增长11.6%,全市旅游总收入连续两年保持高于20%的速度增长。

(二)投资大幅回落,消费需求稳中有升。

1. 固定资产投资创新低。 201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4.02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分别比2014和2015年回落13.5和13.2个百分点,创近三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固定资产投资主要运行特点: 一是 项目投资增速持续下降。全年全市项目投资348.1亿元,同比下降2.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6.1%;全市投资项目1508个,同比减少416个;500-5000万以下项目1269个,同比减少304个,5000万及以上项目239个,同比减少112个。 二是 第三产投资比重大幅提高。2016年,全市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5.6%,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5.9%,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4.3%,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比重为4.2:21.8:73.9;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同比提高0.5、7.7个百分点。 三是 基础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加快增长。2016年,全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9.9%和47.7%,分别高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7.8和45.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连续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2. 市场消费保持增长。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96亿元,同比增长10.1%,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41.49亿元,同比增长5.9%,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从商品类型看,全市限上零售总额主要利益于石油及制品类和汽车类零售额的拉动,以上两类商品零售额占比全市限上零售总额分别达到50.4%和24.0%,分别同比增长4.8%和27.4%,分别比上年提高4.7和17.4个百分点。

(三)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1.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全市财政总收入62.24亿元,同比增长10.9%,比上年提高8.2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36亿元,增长6.1%。其中税收收入19.60亿元,同比增长2.3%,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90.68亿元,增长12.1%。其中财政八项支出合计同比增长12.6%。

2. 居民收入稳定提升。 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75元,同比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60元,同比增长6.4%,增幅与上年基本持平;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7509元,增长8.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3. 物价温和上涨。 2016年12月,河池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0.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比全区平均水平低0.6个百分点,在全区14个市中排第14位。食品烟酒类、衣着类、居住类、生活用品和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2%、0.1%、1.0%、0.5%、0.7%、0.7%;医疗保健类和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环比持平。

三、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当前,全市经济虽然能够保持平稳增长,一些主要指标出现积极变化,但也要认识到,全市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引进经济发展新动能难度大,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仍需要很长的过程,经济恢复发展周期较长;实体经济生产经营依然存在较大困难,企业遇到的发展难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企业亏损面大,“四上”企业入库少、退库多,经济体量小,全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一)总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任务仍然艰巨。

近年来,在国内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河池经济也经历着长期以来形成的深层次固有矛盾与新形势下“三期叠加”相互交织,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青黄不接,传统动力失速过快,新增动力发展严重滞后,导致进入2011年以来全市经济长期呈低位运行态势,全市生产总值增速明显低于全区水平,除2014年排全区第9位以外,其余5年均排全区第13位以后。

( 二)投资需求乏力,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2016年,受市场需求疲软和重大项目支撑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投资增速整体持续走低,尤其是工业和民间投资等实体经济投资严重下滑。

1. 工业投资形势严峻。 全年工业投资完成85.9亿元,同比下降27.7%,比全市投资增速低29.8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36.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由去年同期30%下降到今年的21.3%。工业投资低速增长,对今后工业经济增长乃至整体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2. 民间投资持续下跌。 2016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166.1亿元,同比下降6.3%,比上年回落26.9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低8.4个百分点,今年4月以来,民间投资增速均呈负增长态势;全年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1.1%,比上年低3.4个百分点。

3. 资金到位形势趋紧。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较多依赖单位自筹资金,但今年来,自筹资金到位情况比较差,全年全市自筹资金188.45亿元,占本年全部资来源合计的44.6%,同比下降11.4%,资金到位紧张,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短板。

4. 缺乏大项目支撑,投资后劲不足。 2016年全市新开工项目883个,其中5000万以上项目仅有92个,占全部新开工项目的10.4%。全市在库项目中5000万以上项目仅占15.8%,本年完成投资仅占全部投资的45%。

(三)新旧动能转换慢,工业发展潜力不足。

虽然近期工业生产中出现较多积极因素,但由于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巨大、河池工业深层矛盾仍较突出等原因,当前全市工业生产回升空间有限、对旧动力依赖性仍然较大、新动力支撑不足、转型升级存在较多困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1. 传统高耗能行业仍然是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高技术产业拉动力不足。 2016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0%以上,对全市规上工业贡献率达66.2%,拉动全市规上工业下降0.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起步晚、占比低,对全市工业的拉动不足。2016年,医药制造业占全市比重仅为0.4%,比2011年仅提高0.18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无到有,占全市工业比重为0.4%。

2. 产业结构层次不高,转型升级难度大。 长期以来,河池市工业转型升级受制于自身的弱性结构,产业层次低、规模小、后续链条短;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低附加值、低税赋企业多,高附加值、高税赋企业少;清洁能源虽有了一定的规模,但短期内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有限。支柱产业不突出,还没有形成对整个工业经济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3. 工业经济规模小,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力明显不足。 全市工业企业个数少,且规模小,2016年规上工业企业169家,在全区14个市中排13位,仅比崇左多10家,与其地市相比差距较大。而且近几年来全市几乎没有大型工业企业落地投入生产,仅有的几家新投产企业规模较小,对全市工业贡献率不高。2016年新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企业仅有2家,企业规模较小,仅拉动全市工业增长0.5个百分,对整个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明显。

4. 工业用电量持续下降。 全市工业累计用电量37.2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9.8%,降幅比上年扩大5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用电量分比同比下降14.3%、10.9%、1.1%。

(四)四上企业入库少、退库多,经济体量小。

2016年,全市共有79家“四上”企业入库,比上年增加36家,同比增长83.7%。其中:工业入库17家,房地产业入库15家,建筑业入库7家,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入库22家,服务业入库18家。但全年全市有49家“四上”企业因达不到标准被迫申报退库,全市“四上”企业单位数仅有578家,同比增长9.1%,占全市企业法人的比重为3.3%,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四、2017年经济工作建议

(一)抓好项目谋划,激发工业投资和民间投资活力。一是 谋划好工业投资,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强化招商引资,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引进高技术制造业项目、新兴行业项目,强化新领域、新产业投资项目储备,形成新型产业集群,为经济发展增添后续动力,使之成为未来工业的增长点。 二是 积极补齐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短板,加快组织实施农田水利、生态环保、交通运输、公共设施等建设。 三是 认真落实好国家出台的促进民间投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培育和激发民间投资发展活力。

(二)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工业新旧动能转换。一是 盘活现在存量,积极挖掘传统经济潜力,努力让传统产业焕发生机。通过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推进有色金属、茧丝绸、化工、建材、木材加工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快向产业链中高端转移,实现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二是 通过打造园区平台,加大力度支持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和骨干企业生产。抓住部分重点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有利时机,支持企业抓住当前需求回暖机遇搞好产销衔接、市场开拓。 三是 积极培育高技术产业。集中力量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园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创新驱动政策扶持,加强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 要针对工业发展中的瓶颈和问题,加快研究和部署系列举措,促使工业经济加快增长。

(三)全力抓好企业上规培育工作。一是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河池市是有色金属富集区,资源优势明显,同时河池地处西南出海大通道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要紧紧围绕河池资源优势,重点引进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大型企业项目,千方百计促成一批重大工业、商贸等项目落户,力争较短时期内投入生产,形成工业经济增长新的支撑点。 二是 加强服务,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交流信息,积极培育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把支持重点放在面向小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加强各类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扶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是 加强培育“四上”企业入库,着力解决法人落地问题。各职能部门形成联动机制,积极引导和整合一些个体户和小型企业注册成大型法人企业,同时要针对一些产业活动单位未能在本地纳税入统的状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将法人落户河池作为今后招商引资或项目审批中的必要条件。 四是 加强企业相关手续的办理和完善工作,积极引导、鼓励上规上限企业申报入库,加快研究制定企业上规入库奖励措施,形成企业“上得规、入得库、保得住”的稳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