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15年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获得感"从这里来

03.01.2016  11:13

  再过两个月,平乐县沙子镇渡河村的老伯何永清,即将迎来自己的第7个孙辈。

  孙子孙女承欢膝下,让何永清时时盘算着自己每月领取的90元养老金和250元村干部退休补贴该如何为孩子们的小玩意、小零食分配花销。

  对于何老伯来说,在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日子里,有补贴金领取,有新农合报销……生活不仅有了保障、有了质量,同时有了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

  “获得感”虽然是一种主观感受,强调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得到”,其就像一杆标尺,衡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衡量着改革举措的成效,也衡量着政府的种种努力。

  实践证明,想要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就得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改革的导向和动力,多办顺民意、暖民心、惠民生的好事实事,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者、参与者、受益者。

  教育更普惠、看病更方便、出行更便捷、生态更优美……2015年,广西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从百姓盼望出发,多项重大民生领域政策密集出台,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使老百姓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为民办实事的十大惠民工程。惠民工程涵盖社保、健康、教育、强基、土地整治、安居、农补、生态、文化、交通等多个民生领域,瞄准了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老百姓最关心的“痛点”“难点”改起,让改革红利惠及大多数人,让老百姓获得了可触可感的生活之变。

  “老婆,我比赛拿到第一名啦!”2015年10月28日,在广西第二届农民工技能大赛决赛颁奖仪式上,获得工具钳工赛事冠军的选手王健激动地给妻子打电话报喜。拿到冠军,意味着王健获得了高级工资格证书,这不仅是技能的权威证明,也将让他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增加不少竞争“砝码”。

  旨在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赛事,吸引了两万多人参与。而300本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3660本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和1.36万本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发,让参赛的农民工“摇身一变”成为了农民技工。

  对于他们而言,一个“”字的增加,不仅仅是一个身份的转变,同时也是职场能力的体现。获得证书的他们再进城务工,收入可大大提高。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老百姓最重“实打实”,“获得感”必须靠硬招实招锤炼打造,不可以“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说到底,老百姓“获得感”的多与寡,就是看他到底得到了多少便利,获得了多大的实惠。2015年,广西各项改善民生的举措统筹推进,惠民红包持续发放,直达最广泛的人群之中,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拥有了“获得感”:

  百姓腰包鼓起来——对全区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进行适当调整,南宁、柳州等地最低工资由1200元调高至1400元(月薪制),全区月最低工资标准均达到1000元以上。

  社会保障网密起来——2015年,广西不断扩大社保、卫生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以卫生领域为例,全区新农合参合人数4170.65万人,参合率达99.18%,人均筹资标准达470元/年,筹资195.85亿元,乡镇、县和县以上住院报销比率分别提高到92%、75%、65%,实际住院补偿比提高到58.59%,最高补偿额达到15万元。

  2015年内,全区实现了大病保险全覆盖,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学前教育跨越发展——2015年全区幼儿园共有1.0397万所,比2013年增加2368所,学前教育资源的迅速扩大,让“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在园幼儿达205万人,比2013年增加88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预计达74.7%,比2013年增加8.7个百分点,提前5年完成了规划纲要2020年目标(70%)。

  农村环境靓起来——5000个自治区级绿化示范村屯建设已基本竣工,保住了传统耕读文化之“”,留下了优美田园风光之“”。截至2015年12月上旬,全区农村危房改造开工29.7万户、竣工26.25万户,开工、竣工率分别为100%和88.4%,累计完成投资123.9亿元,完成改造面积1909.7万平方米。

  一组组数字,足以让老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改革的勇气和诚意,体会到深化民生领域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一个个“民生梦”的实现,让老百姓眼里的发展成果不再仅仅是“统计数字”,而是普惠千家万户的涓涓细流,是溢在心里的获得感、写在脸上的满意度。

  可以看到,在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的同时,广西也在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精准扶贫等方面持续发力,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百姓,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幸福感。

  当前,广西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精准扶贫。

  想要精准扶贫,精准识别是基础和前提。2015年10月起,自治区对精准识别进行再核实再摸底,完善建档立卡。各市也抽调市县乡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等组成精准识别工作队,按照自治区统一部署,将这项工作做细、做实。

  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各地结合实际找准路子、对症施治。

  “政府帮助我们屯作旅游规划,2015年还拨款180万元给22家农户装修房子,开发农家乐,我们屯脱贫致富有希望了!”精准扶贫有了“准头”,让大新县恩城乡恩城社区那望屯赵志才一家有了盼头。

  在扶贫工作中,全区各地针对各乡镇情况不同、致贫原因不同的情况,为每个贫困村、每户贫困户量身订制针对性强、组合式的帮扶措施,通过移民搬迁、发展产业、金融帮扶、推荐就业等多元化帮扶方式,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随着一项项有温度、有力度的改善民生重大举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持续触及百姓生活方方面面,无数可喜的变化会继续在你我身边发生,全区人民也将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更有“获得感”。(记者 罗琦)

[责任编辑: 李宸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