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2016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收入状况分析

09.11.2016  21:11

2016年前三季度,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防城港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精神,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继续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

一、前三季度农村居民增收特点

(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跑赢GDP

2016年前三季度防城港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实现“三个快于”。一是收入增速快于全区水平。前三季度防城港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873元,同比增加858元,名义增长10.7%,增幅比全区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区排第三名。二是增速快于全市GDP增长水平。前三季度防城港市GDP同比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比GDP快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跑赢GDP。三是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前三季度防城港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7%,比城镇居民增幅高2.7个百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2016年前三季度防城港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16年

2015年

增幅

增速(%)

一.可支配收入

8873

8015

858

10.7

(一)工资性收入

2250

2009

241

12.0

(二)经营净收入

5945

5374

571

10.6

(三)财产净收入

143

140

3

2.0

(四)转移净收入

535

492

43

8.7

 

(二)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更趋优化,四大类全面增长

从收入构成看,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250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4%,比上年同期增长12%;人均经营净收入5945元,占67.0%,比上年同期增长10.6%;人均财产净收入143元,占1.6%,比上年同期增长2.0%;人均转移净收入535元,占6.0%,比上年同期增长8.7%。

从增收来源看,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对增收的贡献率最大,达66.6%,单项拉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1个百分点;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增速最快,对增收的贡献率为28.1%;人均转移净收入对增收的贡献率为5.0%;前三季度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四大类收长全面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二、拉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成因

(一)经营净收入增长贡献率最大

前三季度防城港市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5945元,同比增加571元,增长10.6%,占可支配收入总量的67%,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6.6%,对农民增收的主导作用明显。其中,一产、二产、三产经营净收入分别达到4614元、82元和1248元,分别增长9.2%、5.1%和16.4%。经营净收入增长主要原因有:一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甘蔗价格、海产品价格、生猪价格平稳上涨。二是海产品供应量平稳增长。1-8月,我市销售养殖对虾2.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2%;牡蛎10.3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9.0%;文蛤5.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3%;海水经济鱼类7484吨,比上年同期增13.5%。三是配套设施日愈完善。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海产品冷链特需专列(北部湾首趟)开通运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旅游业,批发零售等产业较快发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宽,促进农民三产经营收入快速增加。

(二)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

前三季度防城港市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250元,同比增加241元,增长12.0%,占可支配收入总量的25.4%,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8.1%。主要因原:一是防城港市大力推进边海经济带建设,近百个项目开工,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用工工资进一步提高,务工人员有所增加。二是对外贸易进出口快速发展。1-8月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355.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0%。进口281亿元,增长8.9%;出口74.2亿元,增长83.8%。特别是东兴、滩散、垌中口岸边境贸易发展带动周边农民就业。

(三)转移净收入稳步增长

前三季度防城港市农民人均转移净收入535元,同比增加43元,增长8.7%,占可支配收入总量的6.0%,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0%,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动力。主要原因:一是强农惠农政策及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边民补贴、低保补助等民生保障政策覆盖率及标准不断提升,农民转移收入快速增加。二是今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产业扶贫、资金扶持、教育扶贫等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加快,为农民增收注入新动力。

(四)财产净收入增长缓慢

前三季度防城港市农民人均财产净收入143元,同比增加3元,增长2%,占可支配收入总量的1.6%,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0.3%。

三、促进农村居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整合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是提升农产品的档次,以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为主。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促进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着力点,提高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提高产业的整体水平。二是要发展特色农产品大产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种植与生产,通过政策引导、市场主导和资金扶持等综合措施,加强对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推广,“线上线下”结合拓宽农业销售渠道,推进特色农业的成长。

(二)加大农资价格监管力度,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加强对农资商品,特别是化肥、农药、农用柴油价格实施跟踪监测,及时掌握价格变动情况,稳定农业物资、农产品价格。

(三)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升就业技能。一是政府部门服务转移农村劳动就业。政府部门与企业建立相关就业培训平台,了解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满足农民工与企业的双向需求。二是整合师资培训力量,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开展相关部门与教育机构、企业联合,把农业生产和农民技能培训有效结合,多形式有针对性对外出务工等农民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成效。

(四)加强对农村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增收技能。农口部门和扶贫部门联合开展以产业扶贫模式技术培训,邀请相关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讲解些新技术、新知识,如种植方面优质农药的选购、肥水管理、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现场“把脉问诊”。

(五)加强扶持政策落实,确保农民稳定增收。认真落实好中央、自治区和市政府一系列扶持产业发展和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好各项惠农补助政策,努力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大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六)精准扶贫,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政府多渠道的转移支付,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兴办实业,扶持种养,增强农村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实现从本质上的脱贫,促进社会和谐。

(吴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