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南宁市创业者沙龙一瞥

24.11.2014  12:48

广西新闻网 -广西日报记者  姚  琳    实习生  吴昌桥

创业需要什么,聪明才智?业务经验?社会资源?或是……

11月6日,南宁市人社局举办2014年南宁市创业者沙龙,来自教育文化、餐饮、商贸等行业的创业代表齐聚一堂,畅谈创业。记者在现场倾听了一个个创业者背后的故事。

一颗热腾腾的公益之心

90后小伙子张鸥体格健硕,“彪悍”外形之内有一颗热腾腾的心,这源于他的公益创业梦。

张鸥说,他开创“益多贝快乐儿童推拿”项目不在乎是否马上能赚钱。他门店开张后却热衷于做一件让人捉摸不透的事——开创“免费妈妈班”,将儿童推拿技术免费教给妈妈们。

“妈妈们学会了推拿,你们公司的饭碗不就砸了吗?”

面对质疑,张鸥憨憨一笑:“推拿学得好的妈妈,我们可以与她成为合伙人;推拿学得不好的妈妈,又怎么砸得了我们的饭碗呢?”张鸥说,“益多贝”的“益”本身就有公益这一层含义,为此他乐意将儿童推拿技术免费教授给妈妈们,让更多的孩子健康成长。

“当下社会缺的不是物质。”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张鸥创业伊始就定下在寻求商业盈利之时,兼济社会公益。如今,他已经在南宁、桂林等地开设了4家儿童推拿店,并计划将“益多贝”推向社区,把推拿技术教给更多的妈妈,既为儿童推拿事业打造口碑,也为社会公益献出一片爱心。

与其他创业者类似,创业路上张鸥也遇到烦心的事。“没挣到钱时,大家都朝同一个方向努力,钱一出现,问题随之而来了……”沙龙上,张鸥也聊到他遭遇的创业难题:能共苦,不能同甘。

在张鸥看来,创业不易,创业者们往往需在风雨飘摇中抱团取暖,切勿把回报看得过重,要顾及团队发展,顾及伙伴之情,勿忘创业初衷。

一个情切切的民族文化梦想

民族服装公司老板、70后大男孩,这是“米粒”民族服饰的创始人黄格的“标签”。

标签背后,有许多有爱的故事:浓浓的亲情、深深的民族文化传承情感……

2009年创业时,黄格与妻子的服装设计经验几乎为零:黄格是一名电业公司员工,而妻子是县歌舞剧团的一名普通演员。

随着双胞胎女儿的诞生,黄格又喜又忧:买两罐奶粉,两包尿不湿,一个月的工资基本没了……

薪水微薄,如何给女儿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为尽好父母的职责,黄格辞掉工作与妻子携手创业。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他们选择民族服装设计和生产作为创业之路。浓浓的亲情以及对民族文化深深的情感激励着黄格前行,一路上,夫妻俩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以2000元起步,从小工作室做起……

几年之后他们小有名气。原广西桂剧团一位70多岁的民族服装设计师被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情打动,主动联系黄格,表示愿意把多年民族服装设计经验传授给他,“不仅把这一行做下去,还要让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走出国门”。

得到老师指导,“米粒”民族服装设计在制作细节及用料水平上都有了明显提升。如今,“传承及弘扬民族服饰文化”已成为黄格夫妻事业的宗旨,而他们当年的小工作室也变成了年销售额200多万元的公司,色彩绚丽、饰品精美的民族服装,还走上美国、日本的国际大舞台。

上个月底,黄格携妻子和双胞胎女儿,身着华丽的民族服装走上广西首届创业大赛决赛舞台。当手捧大赛二等奖凯旋时,黄格感慨不已:“是对家的爱,使我走上创业之路;是对民族文化的爱,让我的事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