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年轻人七个被逼婚!逼婚广西父母是“实干派”

24.01.2016  12:09

  

  春节逼婚之调查

  《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出炉:你不是一个人!十个年轻人七个被逼婚!

  逼婚 广西父母是“实干派

  核心提示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若单身,父母就急了。近日,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发布了《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近八成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25-35岁的青年压力最大,被逼婚率高达86%。其中,广西父母则是“实干派”,强行做主为子女安排相亲,解决婚姻大事,而江苏父母则最操心儿女的婚事,近两成父母的逼婚频率平均每年超10次,全国最高。

   数据:近八成青年曾被父母逼过婚

  还有半个月就过年了,早早就盼着回家过年的小伙伴们,会不会担心回家过年有点不自在?问工作、被逼婚、催生娃,堪称三大难题。尤其当老家的兄弟姐妹已经结婚生子,你还单身的时候,更要遭受七大姑八大姨挨个的“问候”。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针对40岁以下的青年做了逼婚现状调查,每个城市1000份样本。结果显示,近八成青年曾被父母逼婚,一线城市的逼婚率反而比二三线城市低一些。其中,25-35岁的被调研青年被逼婚率高达86%。也就是说,80后以及90年代初出生的青年,压力最大;甚至有3%的青年,还未到法定结婚年龄,就被父母逼婚了。

  值得一提的是,女性被逼婚率更是比男性高了6%。

   特点:广西父母强行安排儿女相亲

  “你年纪也不小了……”“爸妈年纪大了……”“××结婚生小孩了,娃真可爱……”这样的开场白,基本上就意味着父母在逼婚了。调查显示,由于回家次数不多,近八成青年经常在电话中被逼婚,任何话题最后基本都能被父母引到结婚生子上来。

  逼婚的方式,各地方不同。四川父母喜欢全家齐上阵,发动亲朋围攻战术;上海父母擅长用言语唠叨逼婚,就像唐僧念经一样。而面对家人的逼婚,湖北最容易引发“冷暴力”;福建青年则经常跟父母正面冲突,引发家庭矛盾;广东男青年因家人逼婚与陌生人假恋爱比例更是全国最高。

  其中,近两成江苏父母对儿女逼婚的频率平均每年超10次,全国最高。可见,江苏父母最执着,逮着机会就提结婚。而江苏青年的“相亲”次数也相当高,19%的人相亲超过10次。

  那么,广西父母逼婚有什么特点?调查显示,广西父母是“实干派”,强行做主为子女安排相亲,解决婚姻大事。

   分析:没对象多因生活圈子小

  不过,也不能怪父母逼婚,现在的年轻人结婚太晚了。根据江苏省民政厅的数据,去年,江苏青年平均初婚年龄32.4岁,其中南京人30.4岁。在父母那个年代,三十一二岁,孩子已经打酱油了,再早一点的,孩子都上小学了。所以父母们能不着急吗?

  作为被逼婚的对象,小伙伴们也很委屈。调查显示“生活圈子太小”是最大阻碍,76%的小伙伴觉得,平时单位和家两点一线,根本遇不到异性,更别说谈对象了;即使谈上对象,想要结婚也很困难,68%的人觉得“对方或对方家庭要求太高应付不起”,最后无奈分手。

   建议:应对逼婚多些坦诚沟通

  虽然被逼婚有点烦,但一到过节放假,小伙伴们还是迫不及待地要回家。调查显示,87%的被调研青年对父母的逼婚行为表示理解,只是面对这种问题,多数人会选择当鸵鸟(指一个人遇到困难时,麻痹自己、逃避困难)。超七成被调研青年在应对父母逼婚时,会冷处理或逃避。只有28%的采访者,会选择与父母积极沟通。

  对此,江苏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提醒大家,逃避、冷处理都不是好方法,和父母坦诚沟通是最好的应对方式。现在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轻人,不仅生活节奏加快,也面临较大的压力,结婚较晚也情有可原。这就需要子女耐心地和父母多沟通,既要让父母知道自己没找到合适对象的原因,又要让父母知道自己一直在努力,因为父母爱你才会催你结婚,希望有个人来照顾你。

  春节逼婚之调查

  大龄青年众筹“反逼婚广告

   现象:“反逼婚”众筹受关注

  “就算你熬过了除夕和初一,还有‘破五’、‘十五’,今年、明年等着你……”博主“反逼婚联萌”说,年轻人面对“逼婚”时,一定要敢于说出自己的心声。

  笔 者看到,“反逼婚联萌”的众筹已经上线,众筹期限为一个月,目标是筹集35000元。筹到资金后,将用在北京地铁车厢内投放“反逼婚”广告。他们已经和地 铁投放的广告商取得联系,决定在一辆列车的车门上投放至少一个月的“反逼婚”广告,花费最少在5万元左右。另外,春节前,他们会将设计好的广告海报交给广 告商,保证海报在春节期间上线。如达不到筹款数额,也不改变投放计划,会想其他办法筹钱。

  笔者了解到,这个众筹项目设置了不同的众筹选择。支持者缴纳不同的金额后,会获得不同档次的奖品。例如,最低档将获得“反逼婚”明信片一张,最高档将获得全套明信片和“反逼婚”运动的文化衫和手提袋。截至目前,已筹到6000余元。

   声音:年轻人有“反逼婚”的能力吗?

  参与“反逼婚”活动,展示了年轻人崇尚恋爱自由的态度。但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有“反逼婚”的能力吗?一些网友就此展开讨论。

  “反 逼婚联萌”支持者赵女士认为,不管年轻人是否有能力“反逼婚”,都必须“主动出击”,让家长看到自己的态度。赵女士称,过去很多人遵从家长意愿,到了年龄 “乖乖”结婚,这种结婚的逻辑很扭曲。如今时代转变,父母还把传统的生活模式“照搬”到下一代身上,年轻人无法接受。

  赵女士认为,很多父母“逼婚”过后,就忙着安排相亲。一番折腾后,年轻人开始“恐婚”。“‘反逼婚’可以掐断逼婚、相亲这个死循环,让年轻人集中精力自己找对象。”

  网 友秦先生则认为,年轻人在“反逼婚”过程中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就是难以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出国念书的学费,做生意的启动资金,买房的“首付”,甚至工作调 动时的“拼爹”思想,都让年轻人被迫从父母处寻求支持,不敢轻易违背他们的意愿。尽管子女有了独立意识和更广阔的视野,但碰到现实问题时,经济条件更好、 社会经验更丰富的父母才有话语权。因此,现实中,可能一部分年轻人要继续忍受父母的“逼婚”行为。

  家长张先生告诉笔者,逼婚更多体现在女孩身上。因为女性超过一定年龄不结婚,会引发很多问题。“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

   提醒:无感情基础的婚姻更痛苦

  就 在“逼婚”呈高发态势时,中国的离婚率也在持续增长。2013年6月,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国人离婚率增幅首次超过结 婚率增幅。北京浩勤律师事务所胡瑞认为,父母希望子女早日成家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过于急切的“逼婚”,导致双方婚前缺乏感情基础,可能让子女甚至两家人过 得更加不幸。

  胡瑞介绍,在相关司法解释中,将婚前缺乏了解,草率结婚,婚后未建立起夫妻感情的情况明确规定视为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之一。在他曾办理过的离婚纠纷中,“闪婚闪离”的当事人更难在离婚过程中调解劝和,对共同财产,子女抚养等问题也更难做出让步。经常会把一些小事分得一清 二楚,导致当事人双方乃至两个家庭苦不堪言。(据《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 周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