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与西南中南地区产业发展比较研究

13.01.2015  13:48

李克强总理在广西视察工作时提出,要把广西建成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开展广西与西南中南各省产业发展比较研究,从与相关省份对比中找准差距,有利于明确广西产业发展定位,探寻趋利避害和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思路。本文从三次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相似度及互补性、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实证分析了广西与西南中南各省份产业发展状况。从分析结果看,广西产业结构与大多数西南中南省份一样,仍为工业主导型经济;广西农业比重较大但未能有效转化为竞争优势,服务业发展滞后;广西与湖北、四川和湖南的工业结构相似度较高,产业发展趋同化明显,区域竞争加剧,与云南、广东、海南和贵州产业互补性较高;黑色金属冶炼、农副食品加工、石油加工炼焦、汽车制造、木材加工等行业相对具有核心竞争力。

一、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产业比较分析的基础。按照我国地域的划分,西南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5个省区市,中南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6个省区。本文主要对上述西南中南省份开展分析研究。

(一)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广西一产比重较高,三产发展滞后

十二五”时期以来,西南中南地区产业结构基本保持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二三一”格局,结构调整则呈现一二产比重逐年下降、三产比重稳步提升的趋势。2013年,西南中南地区11个省(区、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0.7:48.5:40.8, 第二产业比重接近一半,工业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仍较明显。与2010年相比,第一、第二产比重分别降低0.8和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提高了2.0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与二产的差距由10.9个百分点缩小到7.7个百分点。分省情况看,湖南、湖北、广西等7个省(市、区)工业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广东和贵州的第三产业比重在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海南和西藏长期以来基本以第三产业为龙头。

广西产业结构与西南中南地区一样,仍以工业经济为主,但广西农业经济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结构调整步伐相对较缓。2013年,广西三次产业结构为16.3:47.7:36.0,与西南中南地区比,广西第一产业比重高5.6个百分点,而第二、第三产业则分别低0.8和4.8个百分点。从结构调整步伐情况看,广西第一产业比重比2010年下降1.2个百分点,比西南中南调整幅度快但比重仍然较大;广西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均提升0.6个百分点,西南中南地区则“二产降三产升”,产业结构向三产调整的步伐更为明显。

(二)广西农业具备资源优势,但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明显

1 、农业经济比重大,但规模偏小。 2013年,广西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6.3%,比西南中南地区高5.6个百分点,排在第2位,低于海南的23.4%。广西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344亿元,在整个西南中南地区中,所占比重仅为9.9%,排在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和广东之后,列第6位。

2 、农业生产发展具备资源优势,但未能有效转化为竞争优势。 广西、云南和广东是全国最主要蔗糖产地,其中广西糖料蔗占全国六成以上,稳居第一,但种植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低,相关产业链特别是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桑蚕产量占西南中南地区的一半以上,占全国三成以上,但基本以原材料推向市场,以蚕丝为主要原料的服装、床上用品等行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自己的知名品牌。水果品种多,产量在西南中南排第三位,但与海南等省份相比,产品市场知名度相对较低。作为中国最大木材产地,广西目前主要还是发展制造板材、纸质生活用品等低端产业,缺乏有影响力的家具等木材深加工品牌。广西、广东、海南同为沿海省份,但水产养殖能力不强,远洋捕捞能力弱,2012年捕捞渔船达到1.56万艘左右,而远洋渔船仅有22艘。

3 、农业生产投入大,但经济效益不明显。 2013年,广西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达到53.1%,在西南中南地区排第3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排在第6位,但平均亩产却排在第8位。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处于中下水平,2013年为6791元,排在第8位,仅高于贵州、云南和西藏。

(三)广西资源能耗型工业结构明显,企业规模不大,外向度不高

1 、重工业比重占七成,以资源型、高能耗行业特征明显。 西南中南地区都以重工业为主。2013年,各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产值比重均超过60%,其中贵州最高,达到76.9%,广西为71.7%,排第4位,广东62.0%为最低。重工业中,广西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比重超过四成,达到41.2%,高于平均水平(29.5%)11.7个百分点,排在第3位,资源能耗型工业结构明显。

2 、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按大、中、小型企业划分,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中,以大型企业为主的有5个省份,分别为广东、重庆、湖北、云南和贵州,产值比重均超过40%;中型企业产值比重大的有广西和海南;四川、湖南、河北的小微型企业产值相对较大。

3 、工业外向度不高。 2013年西南中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中,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的产值比重仅为26.4%。广东在政策和区位优势的推动下,市场开放程度最高,比重达到48.0%,重庆为27.6%,广西仅为17.5%,低于西南中南地区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广东、重庆30.5和10.1个百分点。

(四)广西服务业整体发展滞后,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较慢

1 、比重低,调整步伐慢。2013年,广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6.0%,居第9位,在三次产业排位中最低(第一产比重排第2位,第二产排第5位),与比重排在后两位的四川和河南比,总量上存在较大差距;在西南中南整个第三产业中,广西比重排位虽然相对靠前,但规模仍然较小,份额不足6.0%。与2010年相比,广西第三产业比重提升0.6个百分点,而重庆、河南分别提升5.1和3.4个百分点,广东和海南均提升2.8个百分点。

2 、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2013年,广西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1.8%,比西南中南地区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排在第3位,第一位为贵州,比重为44.2%,其次是河南,比重为42.6%;代表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业、房地产业等,广西的比重为23.7%,低于传统服务业18.1个百分点,从整个西南中南地区看,除重庆、广东、海南外,其余省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均相对较缓。

3 、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偏弱。 2013年,广西从事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为27.8%,仅高于贵州和河南,排在第9位,有7个省份达到30%以上,其中海南最高,为44.1%。

(五)各省“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比较

产业结构的变化实质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转变为消费拉动型,第三产业的比重自然升高。国际上基本认可“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能够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部分国家第三产业比重甚至达到80%左右。

中南和西南地区受传统历史分工,区位差异,以及各自资源要素禀赋差异影响,区域内各省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各省在“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中虽然各有侧重,但总的趋势是提高三产、稳固二产、调整一产。

西南地区:

四川: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服务业比重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2:50.8:39。

重庆: 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2015年非农业增加值达95%。

云南: 推进产业发展从粗放式扩张向精深加工转变,从发展传统产业向发展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促进产业新型化和转型升级。到2015年,力争使三次产业结构由15.3∶44.7∶40调整为12∶46∶42左右。

贵州: 发布了《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 》,要将大数据产业打造成为贵州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6∶45∶45.4;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到25%以上。 

中南地区:

河南: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全方位调整,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尤其强调服务业比重由2010年的28.1提高到33.0%以上。

湖北: 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锲而不舍地推进先进制造业、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富有特色地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电子信息、汽车、石化、装备制造、食品五大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跨越5000亿元,新兴产业产值力争突破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47∶43。

湖南: 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2015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为9.5∶48.5∶42,工业化率达44%,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

广东: 坚持制造与创造相结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相协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加快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15年三产比重达48%,基本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

广西: 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力争“十二五”期间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6%,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7%。

海南: 十二五”期间三次产业比重趋近20:30:50,以旅游业为龙头、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基本形成,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水平显著提高,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工业为支撑的支柱产业体系初具规模,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20:30:50。

(2)西南中南各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突出特点

各省“十二五”规划,均把产业结构调整摆在突出位置, 推进产业发展从粗放式扩张向精深加工转变,从发展传统产业向发展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促进产业新型化和转型升级。

各省规划中涉及产业结构总的特点是一低一高,即调低一产比重,调高三产比重,广东、湖北、湖南、海南、云南和贵州“十二五”末三产比重超过40%,基本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

也有部分省继续调高二产比重,如湖南、云南等省,继续强化工业主导地位。二产内部,中南和西南各省“十二五”规划均突出强调发展特色产业、装备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工业结构相似度及互补性比较

当前,绝大多数中南、西南省份仍呈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通过分析工业相似度及互补性,有助于了解广西与哪些省份工业结构相似、互为竞争对手,以及与哪些省份工业互补性较强,可加强交流合作。

(一)工业结构相似度测算分析

结构相似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S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地区行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地区行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当S=[1,0],当S越接近1时,表示两地区产业结构相似度越高,反之亦然。

根据数据的可取性,使用西南中南地区(西藏略)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产值数据,计算广西与各省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结果见下表。

可见,广西与湖北、四川和湖南的工业结构相似度最高,工业产业发展趋同化明显,区域间竞争加剧,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互补性低。相似度较低的依次为云南、广东、海南和贵州,产业互补性较高,且均与广西接壤或相邻。

(二)与相似度高省份比,广西工业实力明显不如四川、湖北、湖南

2013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8362亿元,仅相当于湖北的46.8%,四川的52.0%,湖南的57.1%;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5495家,均不足湖北、四川、湖南的一半,其企业数分别为14650、12998和13598家。

在产值排前10位的行业中,广西均有7个不同行业与湖北、四川、湖南相同,且产值比重合计均超过45%,相同行业产值比重差距普遍较小,产业结构相似明显,互补性不强。在7个相同的重点行业中,广西平均产值最低,企业实力明显偏弱(详见以下各表)。

(三)与相似度低省份比,广西与广东比差距明显,较贵州云南互有优劣

广西与广东存在明显的总量差距,发展层次不同,导致广西仅处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阶段,同一技术层面上的区域分工实现难度大,产业结构互补性理论上较强但实际上较弱;与贵州和云南比,经济总量上存在一定的优势,产业结构上互补性较强。

与西南中南地区工业总量最大的广东比,2013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仅相当于其的16.7%,不足两成;广西产值总量前十位的行业,比重达到71.4%,但也仅相当于广东对应行业总量的22.0%。计算机通信行业是广东的最大行业,产值比重达到23.6%,比广西高19.6个百分点,是两省产业结构差距大主要原因。广西的汽车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等行业虽然比重较高,但在总量还存在较大差距。

与贵州、云南和海南相比,重点产业比重差距相对较大,相互之间的互补性强。广西优势产业主要为黑色金属冶炼、农副食品加工、汽车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等行业,贵州优势产业主要为煤炭开采洗选业、电力、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云南为烟草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电力、煤炭开采洗选业、电力、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海南工业总量较小,不做比较)

三、产业核心竞争力比较

(一)产业比较优势测算分析

在评价地区比较优势时,产业区位熵分析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产业区位熵是指在某一地区某种产业生产所占比重和在整个区域内该产业生产所占比重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表示j省i产业区位熵;为j省i产业的产值,是j省的总产值;为整个区域(本文指西南中南地区,下同)内i产业的产值,为整个区域总产值。当时,j省的i产业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一定程度上显示该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越大,则表明比较优势越显著,竞争力更强;当时,则表明j省的i产业处于比较劣势,或者尚未形成比较优势,竞争力偏弱,越小,越不具备比较优势越,竞争力越低。

根据西南中南各省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各行业总产值数据,依据公式(1),测算出各省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比较优势排前五位的行业见表1)。

从测算结果看,总体上经济总量大,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则相对较多,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基本也反映了各省的主要支柱产业,如广东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云南的烟草制造业,贵州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重庆的汽车制造业等,都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但当某省的某个行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时,并不一定说明该行业就具备很强的竞争优势。如广东的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明显,但事实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规模竞争力更强,其产值总量在省内高居第一,比重达到23.6%,比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高出20个百分点;在西南中南的整个行业中,比重更是达到72.9%,规模优势尤为突出。

对于一个行业来讲,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比较优势上,还反映在规模总量上,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是行业拥有竞争力的坚实基础。因此,在对比核心竞争行业时,还需要结合考虑行业在省内的规模实力和在整个行业中的规模实力,进而综合出各省的核心竞争产业。

(二)产业横向、纵向规模实力比较分析

(1)产业纵向规模实力。即比较省内工业各行业总量规模的大小。为便于与产业区位熵直接进行对比,对行业产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处理公式为:

 

式中表示j省i行业在省内规模实力系数值;为j省i行业的产值,是j省行业平均产值;为j省行业产值的均方差。当某个行业产值规模越大,越偏离该省行业平均产值,该行业的纵向规模实力系数值()则越大。

(2)产业横向规模实力。即比较各省同一行业在西南中南地区的总量规模大小,同样为了便于直接比较,对行业产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处理公式为:

 

式中表示j省i行业在西南中南地区规模实力系数值;为j省i行业的产值,是西南中南地区i行业的平均产值;为西南中南地区i行业产值的均方差。当某省的某行业在西南中南地区中产值份额越大,则某省该行业的横向规模实力系数值()越大。

(3)规模实力比较测定。本文用行业的纵向规模实力和横向规模实力值之和,来反映行业的总规模实力。计算公式为:

 

行业规模实力,结合了行业在省内和在整个行业中的规模实力大小。根据各省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各行业总产值数据,按照公式(4),测算出各省各行业的规模实力系数值(各省规模实力排前五位的行业见表14)。

(三)核心竞争力行业分析

核心产业竞争力比较,就是依据产业比较优势,结合行业规模实力,综合得出各省核心竞争产业。计算公式为:

 

式中0表示j省i行业的竞争力值。通过公式(5),测算出各省各行业的竞争力值(各省竞争力排前五位的行业见表15,西南中南地区内产值排前十二位行业各省竞争力值见表16)。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结合资源禀赋、发展层次、区位优势等因素,各省具备竞争力的核心行业分析如下:

广西: 西南中南地区产值排前十二位的行业,基本囊括了广西的重点行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农副食品加工、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汽车制造、木材加工等行业相对最具竞争力。 一是 在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等强优企业引领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竞争优势明显,总量规模虽然与湖北相差较大,但作为区内第一大行业,比较优势和纵向规模实力均优于湖北。 二是 农副食品加工业的综合竞争力名列第二位,仅次于湖北,主要原因是规模竞争实力较弱。 三是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综合竞争力落后于海南与广东,排在第三位,与海南比主要是比较优势差距明显,与广东比则比较优势和规模实力均处于劣势。 四是 汽车制造业竞争力排第三位,但与前两位的重庆和湖北比,无论比较优势还是规模实力上,差距仍然较大。 五是 木材加工业竞争力排第一位,木材产量多年高居全国第一,目前广西正在全力打造全国木材战略核心储备基地,产业发展具有不可比拟的基础。

代表先进信息产业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广西竞争力仅高于云南、贵州和海南,排第六位,远落后于广东、四川和重庆。

此外,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从比较优势和规模实力上,均落后于湖南和云南,同时在总量规模上仅为广东的三分之一。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比较优势明显,仅次于云南,但产值总量与区内其他行业相比份额较小;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原料制品制造、电力、电气机械器材制造、通用专用设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规模实力相对较弱,在做大做强做优上还存在较大的努力空间。

广东: 制造业优势明显,竞争力排前三位的行业最多,竞争力最强。 一是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4个行业在西南中南地区具有绝对的竞争实力,而且都属于技术型、资本型、附加值高的行业,特别是代表高新技术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不论是比较优势,还是规模实力优势,都具有不可比拟的发展实力。 二是 资源型的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以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4个行业竞争力同样位列前三甲以内。 三是 广东作为文化、体育用品及服装的生产集散中心,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四川: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无论是在本省,还是在西南中南地区同行业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特别在酒制造业上,中国十大名酒独占四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5个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在同行业处于先进行列。

湖北: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是优势竞争产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竞争实力在同行业排第一,主要产品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居全国首位,硫酸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农副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在西南中南地区产值最大,同时也是省内主要支柱产业;武汉乘用车制造基地、十堰中重型商用车制造基地、襄阳轻型汽车和发动机制造基地进一步发展壮大,汽车行业产值省内第一,在西南中南地区竞争力排第二位。

湖南: 在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全国著名大型企业的支撑下,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矿藏丰富,喻为 “非金属矿之乡” 和“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发展优势明显;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作为第一大产业,专业化程度高,竞争力强。

重庆: 西南中南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航运、科技中心,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在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规划上,取得了明显成效,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成为核心竞争产业,特别是作为中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汽车制造业绝对优势凸显,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竞争优势逐渐形成。

云南: 烟叶种植面积、烟叶产量和卷烟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誉为中国的“烟草王国”,烟草制品业独具优势地位;作为“有色金属王国”,铜矿、锌矿等有色金属矿产产量居全国前列,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在西南中南地区,竞争实力排第一位。

  贵州: 作为“西南煤海”和拥有“国酒茅台”的贵州,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是省内核心竞争产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竞争力排第一,主要得益于贵州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水能资源,水火互济,竞争优势明显。

      海南: 由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工业实力整体相对较弱,但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最具竞争力。海南省已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达300多亿吨,相当于8个大庆油田, 具有优越的资源禀赋。海南的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份比,总产值虽然相对较小,但作为海南的第一大工业行业,总量比重达到32.9%,在西南中南地区比较优势明显,产业区位熵达到11.32,明显高于排第二位的广西(1.63)。

          四、加快广西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工业经济实力

1 重点扶持高新产业项目及园区建设。 加快发展一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如朗科电子、富士康南宁科技园、桂林光通信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为重点,发展计算机整机及零部件、光电、光通信、数字电视、电子元器件、光伏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引进龙头企业,推进高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建设一批创新平台,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加快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提供智力支持。

2 、以钢铁和汽车产业联动为努力方向,推动黑色金属冶炼、汽车制造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加快发展。 进一步推动技术先进、带动性强、效益突出的汽车制造业发展,加快上汽通用五菱宝骏生产基地二期、柳汽乘用车生产基地二期、南宁全铝车身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项目建设。以钢铁和汽车产业联动为努力方向,加强汽车钢生产研发,拉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进一步做强做优。此外,要大力推进食糖精深加工,加快实施糖业物联网信息化应用工程,推动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不断延长石油加工炼焦产业链;加快建设中国木材战略核心储备基地,以加快农副食品加工、石油加工炼焦、木材加工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发展。

3 、改造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推动增量发展。一是 对重点电解铝企业实行“一厂一策”,采取大用户直购电和自备电厂等模式,加快百色生态铝产业示范基地区域电网项目建设,促进铝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 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的有色金属矿采选、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原料制品制造、电力等重点行业的整治,坚决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绿色生态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促进上述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三是 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电气机械器材制造、通用专用设备制造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增强规模实力。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升级传统服务业

1 、切实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 一是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和支持服务业小微企业上规模的补贴奖励政策,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二是各地要充分发挥自治区安排的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尽快落实到位,力争早见成效。

2 、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是加快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鼓励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风险投资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到广西设立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信托投资、金融租赁、创业投资、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规范融资担保、金融中介服务。二是加快形成以现代商贸服务业为基础,以信息、咨询、科技研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3 、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推进连接东盟、辐射内地的出省出海出边物流通道、物流设施和区域性物流基地建设,形成全国性、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和专业性物流中心相协调的物流区域布局。

4 、大力发展旅游业。 充分利用广西旅游资源、旅游区位优势,抓住国家赋予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北海涠洲岛旅游区建设等重大政策的机遇,积极实施旅游兴桂战略。丰富旅游娱乐项目,打造多功能景点景区。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

5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降低首次置业群体的购房成本,适当放宽二套房贷款政策。加大住房公积金支持住房消费力度,放宽异地购房提取限制。大力促进商品房销售,积极搭建房地产展销平台,稳妥推进保障性住房“以购代建”模式。

(三)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调整优化结构

1 、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 广西具备发展南亚热带水果和秋冬蔬菜等农作物的优势。2013年,广西蔬菜产量占全国的3.3%;水果产量1433.42万吨,占全国的5.7%;茶叶产量为5.39万吨,占全国的2.8%。要加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标准化菜园、果园、茶园规模。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大宗水果采后处理及冷链加工项目建设,减少果品采后损失,改善外观品质,提高附加值。

2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按照中央农业农村改革的总体部署,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充分利用“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项目,以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为契机,加快土地流转,实施“小块并大块”推动土地向示范区流转,促进示范区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

3 、以加快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 围绕“农业云”、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完善主要农产品产销预测预报和调控体系,完善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预警网络体系运行机制,增强对农业生产的预测和反应能力。强化农产品产销对接,通过多种渠道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组织农户联系各地经销商,走出去找市场,确保产品收得上、卖得出、得好价,实现钱粮双增。

4 、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和渔业标准化养殖。 扶持保种场、保护区建设,进一步增强广西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能力,加强指导优良新品种申报审定工作,支持畜牧新品种培育,扩大畜牧生产规模。2013年,广西水产品产量319.1万吨,占全国的5.2%,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70.7万吨,仅占全国的5.4%。北部湾是中国的四大渔场之一(另外3个是渤海、南海近海和舟山)。要充分利用广西沿海优势,做大做强海洋养殖项目,提高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深入推广罗非鱼池塘改造项目、进一步扩展大水面渔业养殖,大力发展鲑鳟、鲟鱼、大鲵等亚冷水渔业,全面提升渔业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