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城镇化发展浅析

21.06.2016  15:57

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过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义重大。

一、广西城镇化的进程

建国以来广西城镇化经历了城起步发展、逆城镇化、低速发展、稳步发展和加快发展等阶段,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不平坦的道路,发展趋势和全国基本一致。

( 一)城镇化起步发展期(1949年-1959年)

建国初,由于经济水平所限,全国城镇化水平都比较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西城镇化率为8.5%全国城镇化率为12.5%,广西城镇化水平比较低。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次年,城镇人口为239万人,城镇化率为10.8%,比1953年增加了2.3%,年均增长0.4%,广西城镇化得到了初步发展。

(二)逆城镇化期(1960年-1964年)

1960-1964年,由于“大跃进”和“三年大饥荒”等方面原因,新中国经历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从1960年开始,大量城镇人员精简下放,城镇人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广西1964年城镇人口比1959年减少了26万人(其中仅1960年就比1959年减少了8万人),城镇人口5年减少了10.9%,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到9.0%,城镇化率下降了1.8个百分点,广西城镇化发展处于建国后的低谷。

(三)低速发展期(1965年-1977年)

1965年以后,广西城镇化进程进入恢复期,城镇化进入缓慢发展阶段。到1977年,全区城镇人口增加到340万人,城镇化率为10.2%,比1964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仍低于1959年10.8%的水平。这一时期,广西城镇人口稍有恢复,城镇化率也略有提高,但是12年间广西城镇化率只提高了1.2个百分点,呈现低速发展的状态。

(四)城镇化稳步发展期(1978年-1990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这时期,广西经济虽有起伏,但是总体向好,城镇化进入平稳发展期。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广西有城市7个,镇92个,城镇人口达到430.7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11.8%。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广西城镇人口641万人,城镇化率15.1%,城镇化率比1977年提高了4.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4个百分点。在这一时期,广西城镇人口呈现稳步增加、城镇化率稳步提高的态势。

(五)快速发展期(1991年-2015年)

1991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广西经济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快速增加,城镇化率也迅速提高。2000第五次人口普查,广西城镇人口1264万人,城镇化率28.2%,比1990年提高了13.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城镇化速率明显提高。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广西城镇人口达到1841.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0.0%,比2000年提高了11.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2015年,广西城镇化率47.1%,比2010年提高了7.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这个时期,广西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

二、广西城镇化的现状

(一)广西城镇化率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

广西一直以来都是欠发达地区,60-70年代,广西作为援越抗美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最前沿,承担了大量的后勤工作,无暇顾及经济建设;加之错失了几次区划调整的重要机遇,城镇化建设受到影响。虽然近年来广西城镇化率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全国还是属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从图中可以看出,广西城镇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53年广西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9个百分点,之后差距逐渐拉大;到1990年,广西城镇化率和全国城镇化率的差距达到11.3个百分点。1990年以后,随着广西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化率和全国的差距缩小,到2000年,两者差距缩小到7.9个百分点,之后两者间差距又有所增大。到2015年,广西城镇化率落后全国平均水平9.0个百分点。

(二)广西城镇化率在全国各省中处于靠后位置

201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广西城镇化率为47.1%,城镇化率在全国排名第26名,仅高于河南、甘肃、云南、贵州、西藏五个省区,在西部12个省、市(区)排名第8位。不管是在全国范围内还是西部省份中,广西城镇化水平都较低,处于靠后的位置。

(三)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

将广西2000年到2015年广西城镇化率和人均GDP进行对照,计算出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0.972。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1之间,当r=1时,两者之间呈线性关系,当︱r︱≥0.8时,可视为高度相关;当0.5≤︱r︱<0.8时,可视为中度相关;当0.3≤︱r︱<0.5时,视为低度相关;当︱r︱<0.3时,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极弱。广西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相关系数是0.972,非常接近于1,即两者之间高度正相关,说明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四)广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2015年,广西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为47.1%,户籍城镇化率为30.4%,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高了16.7个百分点。就全国而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高了16.2个百分点。广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远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全国趋势基本一致。

(五)城镇化率和区位因素关系明显

2015年广西及各地级市城镇化率

地区

城镇化率(%)

广西全区

47.1

南宁市

59.3

柳州市

62.1

桂林市

46.6

梧州市

49.7

北海市

55.3

防城港市

55.1

钦州市

37.0

贵港市

46.5

玉林市

46.5

百色市

34.1

贺州市

42.6

河池市

35.1

来宾市

40.7

崇左市

36.3

在14个市中,南宁市、柳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城市镇化率超过50%,这些城市在具有较为明显的区位优势。南宁市是广西首府,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广西最大的城市,带动辐射作用大,人口聚集密集,城镇化率较高。柳州作为工业城市,工业发展较早且较为成熟,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让柳州市成为广西城镇化率最高的市。北海市和防城港作为沿海城市,常住人口数不多,作为北部湾地区的重要城市,防城港市是边境城市,北海和发达省份广东毗邻,地理优势明显,城镇化发展较快,城镇化率较高。桂林市虽然总体城镇化率不高,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市辖区城镇化率较高。

广西所有县及县级市中,岑溪市、东兴市、北流市、合山市和凭祥市城镇化率分别是50.8%、69.4%、54.2%、65.38%和70.1%,均超过50%,这些县级市虽然各自情况不一,但是各有优势。岑溪市、北流市和广东相邻,交通便利,是广西和广东连接的重要纽带。东兴市和凭祥市都是边境市,东兴市和越南交界,是广西最大的边境口岸城市,高速公路直通越南首都河内;东兴还是广西唯一一个沿海沿边的城市,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合山市是一个资源型的城市,煤炭和石材资源丰富,煤炭资源占广西煤炭资源的三分之一,城镇化的发展和资源关系密切。

三、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展望

(一)广西新型城镇化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

2015年广西城镇化率是47.1%,和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和西部省份相比也处于靠后的位置,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更大(2015广东为68.7%,浙江城为65.8%,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普遍在80%以上)。城镇化发展,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广西城镇化建设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城镇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二)广西城镇化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按照世界城镇化发展规律,城镇化率在30%-70%这个区间是快速发展阶段,广西城镇化正处在这个阶段。广西城镇化率从1991年的28.1%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达到47.1%,这段时间内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符合城镇化发展规律。城镇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近年来广西经济形势总体良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也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在未来较长的时间里,广西城镇化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三)城镇化将为广西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广西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发达省份,更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这给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发展潜力巨大。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的农村居民通过就业成为城镇居民,从而获得更好的城镇公共服务;城镇消费群体将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与此同时,城市基础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投资将会增加,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强劲动力。

(四)城镇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互促进

2015年广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8.9%,全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50.5%,广西比全国低了11.6个百分点。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人口大量聚集,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化的分工更加细化,扩大了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的需求,由此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大大的促进就业,更多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转化为城镇人口,促进了人口城镇化。因此,城镇化的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五)城镇化将促进“三农”问题解决

广西是农业大省,但人均耕地面积很少,远远达不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门槛。农村人口过多,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的生产方式难以改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业人口逐步转移到城市,为发展农业现代化腾出宝贵的空间,农民人均资源量相应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与此同时,城镇经济实力的提升,会反哺农业,促进以工带农、以城带乡,加快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

四、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一)以产业兴城、以产业聚人

发展城镇化,须以人为本,以产业为基础,只有产业兴,才能人口聚、城市兴。各地情况不一,要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在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所具备的相对优势,正确定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同时,要以核心支柱产业为基础,延长产业结构链条,扩大就业容量,以产业兴城、以产业聚城。

(二)注重建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按照现行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为小城市;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为中等城市;100万以上500万以下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为Ⅱ型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为超大城市。

着力发展中小城市。广西14个地级市中,南宁、柳州、桂林、钦州、贵港、玉林、贺州7个市市辖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其中只有南宁人口超过300万。在这7个城市中,只有南宁、柳州、桂林市辖区城镇化率较高。广西城市规模不大,发展中小城市意义重大,前景也非常光明。以地级市、县级市、县为核心的发展中小城市,要加强城镇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增强中小城市的魅力,吸引更多人口到这里工作,形成小中心,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加快推动中小城镇建设。区位优势明显的镇,可以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培养成文化旅游、贸易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特色城镇,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聚集人口。广西有些镇离市县很远,县市对其的带动作用较小,这种镇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让其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成为带动当地发展的火车头。

(三)合理规划布局城镇化建设

规划不合理是最大的浪费”,城市规划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既要防止过度建设而造成浪费,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防止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今后的需求而重建,造成更大的浪费。城市规划要有科学性,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让城市规划建设既能满足现状的需求,也能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

(四)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

就业、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基本社会保障等是人民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公共服务。正是因为城镇在这些方面具有优势,才让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城镇居民在城镇立足的根本,要加强失业人员就业指导和培训,创造给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人有机会在城市里找到工作。给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让他们的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建设,提高基本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卫生和社会保障能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让城镇人口能够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让农村转移人口留得下,过得好。

(五)突出新型城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道路”,2014年,国家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了规范性的作用,广西也制定了新型城镇化的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尊重民意,以改善民生、提供宜居环境和提高公共服务为重点,让人们享受更多发展的成果。今后的城镇化发展不能是粗放式的发展,要注重空气、水、土地等方面的保护,让环境更加美好,让城市更加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