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西工匠】彭春林:为铁路电子设备保驾护航

19.01.2021  14:02

人物核心提示:春林,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柳州供电段计量检修工。他立足岗位、勤于动手、精益求精,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科技攻关,实现了从一名普通工人到知识型工匠的跨越,有23项发明创造获中国铁路总公司、南宁局集团公司科技成果奖,3项国家专利得到推广应用。荣获“全国铁路技术能手”、“宁铁工匠”等称号。

  匠心金句:工作中不能光用力气,还要动脑筋;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

  刻苦钻研,练就“三无”维修绝技

  1991年,彭春林进入柳州供电段工作,从事电工仪表的维修、检定和校验工作。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他一干就是30年。
  “说实话,一开始我连最简单的晶体管放大电路都不会,全桥整流和半桥整流都经常搞混,甚至接地电阻测试仪都不知道怎么用。”谈起刚参加工作的经历,彭春林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仪表检修是一门‘手艺’。”彭春林告诉记者,他刚入行时,也要师傅带。让他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师傅没有一点架子,教手艺的时候也没有一点保留。
  “在维修设备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方式、方法可能都不一样。但师父并不要求我按照他的方法去处理,而是鼓励我发散思维,寻求自己的解决办法。”彭春林说。
  为了尽快掌握技能,彭春林从最简单的万用表使用、整流电路、开关接线开始学习。工作中虚心向师傅请教,业余时间刻苦向书本学习。他还随身带着一本笔记本,把工作中碰到的难点问题和解决方法随时记下来,短短一年就记满了两本笔记本。
  在生产实践中,彭春林不放过每一次检修、抢修的学习机会。从为师傅们拿工具、打下手干起,学习老师傅处理设备故障的方法,增加实战经验。凭着这股钻劲,他逐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设备检修工,从打外围到上手干,从接小活到扛大梁,逐渐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
  随着铁路高速发展,进口的电子设备也越来越多,彭春林与同事们也面临着电子设备“三无”(“无图纸、无资料、无技术支持”维修)维修的难题。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彭春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千方百计从补足理论短板上下功夫,通过查阅大量的电子类书籍,以扎实的基本功去攻坚克难,反复参加芯片、设备、成套产品技术研讨会夯实基础提升技能。
  “成套设备对我们保密,我就从产业链的上端入手。”彭春林说,由于电子设备产品都是由芯片衍生而来的,因此电子产品很大程度受芯片设计思路影响。由于芯片资料往往是开放的,开发环境也比较宽松。
  在掌握这些规律后,彭春林循序渐进地从深入了解芯片上下功夫,深入浅出地从底层向上层推算,逐步将逻辑图勾画出来,再将逻辑图一步步还原出电气原理图、线路图。
  凭着毅力和韧劲,彭春林在常年的刻苦钻研和大量的维修经验积累下,解决了电子设备“三无”维修的难题。“现在,任何一块电路板上手,我就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判断电路板的功能区域,在和用户了解故障现象后,很快便可划定故障元件范围。
  “经验越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越多。”彭春林总是乐观面对工作中的挑战。而每一次的成功探索,都让他拥有了向更多困难挑战的资本与自信。

  勇担重任,让“洋设备”起死回生

  “工人不仅是立足岗位,出力流汗干好本职工作,更应该向知识型和技能型拓展。”彭春林表示,新时代工人应该作出更大的贡献,展现出工人的智慧和风采。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彭春林已经熟练掌握逆变器、应急电源等设备的故障判断及维修,并在维修过程中能对厂家的电源板、IGBT驱动、电压电流检测板等各类线路进行分析并掌握行之有效的检修方法,发现并对原设计提出修改意见。同时通过技术改进,逐步采用国产品牌取代国外品牌,此举不但大幅压缩购置成本,日常运营、维修成本也得到降低。
  2002年,供电段进口的一套西门子恒压供水装置因雷击损坏,烧了电压比差板和霍尔电流检测环,系统集成厂家技术人员诊断之后表示,只能更换变频器
  价值百万的进口设备用了不到2年就要更换,这一结果真的令人无法接受。彭春林与西门子(中国)维修部门联系,对方表示可以上门维修,维修费用以技术人员从北京公司出发时开始记时,到维修完毕回到公司计算,每小时为22欧元,这还不包括从德国原厂寄来更换的配件费用。
  面对如此高的维修成本和漫长的维修时间,彭春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解决电压比差板容易被雷击、输入放大器容易饱和这一技术上的“拦路虎”,成了他日思夜想的问题。凭着十多年的电子维修经验,他产生了改造和发明的念头,并大胆提出了在修复MCU主板的同时,采用物理隔离加两级浪涌吸附的方法改造变频器及可编程控制器采样电路的方案。
  在段领导的支持下,彭春林和同事们成立了实验小组,经过多次的设计和实验,终于研制成功了“低电频隔离放大采样模块”,解决了恒压供水变频器容易被雷击的技术难题,让损坏的进口设备起死回生。此后,该方案还在电磁流量计、远传式水位计、模拟量数传电台等多次使用,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仅自2016年以来,彭春林凭着在技术层面的深厚积累,厚积薄发,用精湛的技能修复了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的各类仪器、设备约300余件套,节约了大量的维修及采购成本。

  创新传道,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

  2015年,彭春林党员创新工作室成立。他带领成员瞄准一线工作难点、设备隐患点,先后开展“电极型接地仪测试卡”“全参数激光测量仪现场测试装置”等攻关课题。
  “数字式综合接地测试仪”解决了高铁综合接地无法测试的难题;安全带动态试验台解决了新型安全带试验难题;宿营车臭氧消杀装置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宿营车内人员的空气浑浊,细菌容易滋生的难题……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开发的20项科技成果已创造每年节省110万元的长期效益,同时结余1720万改造费用。
  为了做到整体快速排除各类变配电设备电气故障,彭春林还利用工作室定期开展学习,制定培训方案,编写教学方案,把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职工。
  他还经常组织和指导职工参加各种比赛,他指导的《四为网隔电脑辅助监控器》等两项成果获集团公司2018年青创先锋银奖,《高铁接触网智能故障监测装置》获2019年青创先锋金奖。2017年至今,每年都有多名职工在广西技能大赛获得佳绩。更让彭春林骄傲的是,创新工作室已经培养出50名高级技师、技师,有6人获得广西“技术能手”荣誉称号,5人荣获广西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