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唱出新风采 演出送进百姓家 广西文化发展充分展现了广西的美好前景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舞剧《刘三姐》剧照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宋延康 摄
■本报记者 陈蕾
1961年,一部糅合了中国最美丽山水和最动听山歌的故事片《刘三姐》风靡全国乃至世界。经过一代代文化工作者的演绎,“刘三姐”成为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自治区成立60年来,广西文化呈现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景象,充分展现了广西的美好形象、美好前景和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多彩文艺精品讲广西故事
9月28日,舞剧《刘三姐》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公演,从“善歌”到“善舞”, “刘三姐”被赋予了耳目一新的艺术形象。整场演出有经典有创新、有情怀有感动,将壮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民族文化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得益于广西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全新演绎的经典故事焕发勃勃生机。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群众,推出了壮剧《第一书记》、音乐剧《桂花雨》、桂剧《赤子丹心》等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这些不同体裁、风格、流派的作品,以生动的艺术语言、鲜明的舞台形象,记录了广西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了广西的美好前景和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砥砺前行的精神风貌。
惠民活动唱响八桂中国梦
“抓一把民歌洒向星光,让湖水轻轻荡漾”。在今年“5·23广西全民艺术普及日”(南宁)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千人广场舞《美丽南方》尽显浓郁的壮族文化元素和南宁元素。
在为期一个月的“全民艺术普及日”期间,全区开展了“讲、演、展”结合的形式多样的精彩文艺活动100多场。其中,南宁市组织推出了30余个针对性强、效果好的全民艺术普及服务项目,内容涵盖艺术精品展演、艺术普及讲座培训、文艺赛事专场等。
除了打造品牌活动,全区各级文化系统持续组织各级文艺团体开展送文艺精品下基层活动, 每年深入农村、社区、企业、校园、军营开展“唱响八桂中国梦·艺术精品到基层”“戏曲进校园”“送戏下乡”等惠民演出,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文化交流搭建国际友谊桥
9月12日晚,2018年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闭幕大联欢晚会奏响了中国与东盟戏剧共振共鸣的合作之音,来自中国与东盟11国的艺术家为南宁市民献上了一场文化多元、魅力十足的戏剧盛宴。
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契机,广西搭建了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等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形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机制,让国外友人感受广西经济文化建设新成就,加深彼此的了解,促进民心相通。
“请进来”的同时,广西还积极推动优秀舞台艺术和文化产业项目“走出去”,并通过打造“欢乐春节”“广西文化周”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为世界各地带去广西民族歌舞、杂技表演、器乐演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族民俗风情展演等活动项目,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形象地展示广西文化发展成果,展示广西的发展成就,提升广西的国际影响力。
相关新闻
60大庆文艺表演将展壮乡风采
本报讯(记者 陈蕾)按照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安排部署,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将举行群众文艺表演活动。昨日,记者从自治区文化厅获悉,目前庆祝大会群众文艺表演活动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将以全景式的时代画卷、艺术化的主题呈现、史诗般的磅礴气势和浓厚热烈的氛围,掀起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的高潮。
群众文艺表演活动将以“奋进新时代 幸福新广西”为主题,生动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西的成功实践,生动展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广西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改革开放40周年、自治区成立60周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同时,还将突出展示广西各族人民知党情、念党恩、跟党走,团结奋斗、开放包容的精神风貌,以及新时代广西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振奋精神、实干兴桂,奋力谱写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文化兴盛、边疆稳固、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丽诗篇。
据悉,群众文艺表演将展示壮乡多彩的民族风情、瑰丽的民俗文化等,努力做到民族特色浓郁、艺术表现精湛、时代风采鲜明。
数说广西文化事业大发展
●文化惠民工程
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15个、博物馆(纪念馆)251个、文化站1168个,并基本实现零门槛开放和免费提供基本服务
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24.31亿元,建设11522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广西约80%的行政村
从2017年起,每年的5月23日确立为“全民艺术普及日”,广西成为首个确立推广“全民艺术普及日”活动的省区
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民族节庆文化活动品牌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广西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两个“零”的突破
“壮族霜降节”作为“二十四节气”拓展名录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灵渠、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侗族村寨·三江侗族村寨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0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9名;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名录618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55名
全区登记在册不可移动文物1059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68处
甑皮岩遗址公布为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处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国家大遗址名录
登记国有可移动文物96195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0705件(套)
●文化产业
全区建成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1家
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796.38亿元,从业人员12.7万人,资产总计810.93亿元
2017年,全区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超过1.4万家,营业收入36.5亿元,营业利润9.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