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生态蓝图的“美”与“富”
广西柳州实现生态转身,碧水蓝天成为柳州新名片
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中央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各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在今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广西的同志,一定要保护好桂林山水,保护好广西良好的生态环境。
对于地方来说,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尤为重要。生态保护与发展之间存在何种矛盾?化解这些矛盾,跨区域协作上哪些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何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中央已明确提出淡化对一些地区的GDP考核的背景下,生态县在考核方面还面临哪些难题?
围绕这些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华社广西分社与瞭望周刊社一起,以广西一地作为观察窗口,邀请广西壮族自治区相关职能部门有关负责人、广西部分地市有关负责人等,共同就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面临的主要挑战、未来的路径选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等内容进行讨论。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孙志平胡俊凯
王仁贵 李斌
讨论嘉宾(以发言先后为序)
蓝岚南宁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
陈彦武自治区发改委工业处副处长
莫慧军金秀县委副书记
唐佐军来宾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黄颖自治区环保厅生态处副处长
彭书华自治区“乡村办”信息材料小组组长
蒋卫民广西林业信息宣传中心主任
张自英马山县县长
张小宏南宁市委常委、副市长
覃超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
赖富强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美丽广西”让乡村乡貌换新颜
彭书华:自2013年起,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区范围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分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四个阶段,用8年时间集中推进,努力使全区乡村面貌发生根本改变。
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全区共组织各类环境整治行动86.3万次,清理池塘、沟渠淤泥21.83万处,清理田园面积达3749.32万亩。以县城为中心的农村垃圾清运处理基本覆盖,完成100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建设,建成投运一批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在清洁乡村活动开展过程中,除了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外,我们尤其注重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自治区层面启动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清洁条例》立法工作,出台了《建立“美丽广西”乡村建设资金投入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目前全区94.3%的自然村屯制定了清洁乡村村规民约,76.8%的自然村屯组建了保洁队伍。这些都为活动的常态长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张小宏:与自治区同步,南宁市2013年启动了“美丽南宁·清洁乡村”活动,两年来,全市共筹措和整合资金116.5亿元用于活动开展,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村屯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态文明理念普遍增强,初步实现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的工作目标。涌现出了良庆区坛板坡、武鸣县伏唐、横县仁和、宾阳县水丽等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综合示范村。特别是坛板坡还收到了李克强总理的回信,充分肯定了坛板坡的变化。
2015年,我们把“清洁乡村”升级为“生态乡村”活动。“生态乡村”将重点开展“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三个专项活动和推进“农村住宅建设管理”、“‘三清洁’巩固提升”两项行动,力争到2016年底,把南宁市农村地区建成生活宜居、环境优美的生态乡村,使村民呼吸上清新空气、喝上放心水、走上平坦路、住上特色房、活在生态村。
覃超:近年来,柳州市生态建设持续加强,“绿满龙城”效果明显。完成植树造林面积33.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4.9%,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平方米。柳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继续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以上水质标准,市区空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要求。投资1.2亿元,进一步打造“生态花园·五彩画廊”,市区主要道路节点、游园绿地得到改造提升,“花园城市”效果更加彰显。
蒋卫民:石漠化治理也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广西是中国岩溶分布面积广、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区岩溶区土地面积830多万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5.2%,石漠化面积190多万公顷,仅次于贵州、云南。
广西2008年开始实施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至2014年,全区75个石漠化县全部纳入工程建设重点县,实现石漠化县全覆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石漠化面积大幅减少,与2005年第一次检测结果相比,全区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45.3万公顷,净减19.0%,占全国减少总面积的47%。石漠化程度也逐步减轻,轻度石漠化土地面积比2005年增加3.9万公顷,净增16.9%,中度、重度、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别比2005年减少9.2万公顷、30.5万公顷、9.4万公顷,分别减少14%、23.4%和52.5%。总体看,石山区生态环境稳步向好。
突破生态保护与发展困境
蓝岚:不过,南宁市生态建设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自然生态资源存在缩减趋势。如2009~2012年间,南宁市城区湿地因城市建设开发被占用填埋1.74万亩。2013年初的调查显示,南宁市面状湿地面积3公顷以上、线状湿地平均宽度10米以上、长度5米以上的湿地已呈现萎缩趋势。因此,如何有效处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是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过低。目前自治区级和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均为:国有部分每年5元每亩,集体部分每年15元每亩。由于补偿标准太低,群众不愿签订管护协议,严重影响公益林的保护与管理。
张自英:我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对于我们贫困县来说,生态保护与财政收入、民生保障的矛盾和压力还是比较突出。作为贫困地区,财政收入本来就很有限,经济总量也不大,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又离不开资金的引领和带动。
我们测算了一下,石漠化地区的治理,每平方公里至少需要22万元的投入。马山的石漠化面积是2345平方公里,总投入是非常巨大的。而民生的保障又是迫在眉睫的。在这方面,上面的政策支持如果能够减少配套的比例,我们的压力就会减小一些。对于我们自己,也应该主动作为和担当,做好这一块社会资金的统筹和投入。
另外,在我们这样的地方,对一些工业项目的引进也提出了更高的门槛和要求,凡是不符合我们实际的项目都排除在外。但有时与群众交流时也感觉矛盾,群众就会问,是不是不把这个项目砍掉或是把这个企业引进来我还能赚几块钱呢?老百姓有时也说,这是看着青山绿水活受罪。在这方面的引导还需要一个过程。
覃超:跨区域协作上的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柳州市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中,落实生态补偿机制是重要内容。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柳州市融水县和三江县作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2013年获得自治区财政厅转移支付资金11635万元,其中融水县获得7054万元,三江县获得4581万元。每年自治区环保厅都将对两县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考核两县的生态环境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确保两县的生态环境质量达到生态功能区要求。
黄颖:广西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包括建立自治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和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落实水土保持补偿措施、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等。
2009年,广西首次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至2014年,该项转移支付补助累计达到70.80亿元,29个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有关市县生态保护良好。2013年8月开始,粤桂两省区党委政府联合探索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的联防联控管理工作新机制,两省区各拿出3亿元,联手解决九洲江水环境问题,重点解决养殖污水、城乡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治理,确保九洲江粤桂跨省交接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质。
陈彦武:广西是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加快发展尤为迫切,必须要用发展的观点去处理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去实现转型发展和改善环境的统一,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经济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子。
要按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要求,以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为主线,通过用生态理念和生态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大力发展新型生态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在壮大经济总量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同时,全过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最终实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差异化考核助力生态区转型
唐佐军:建立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2008年以来,来宾市对珠江重要水源林所在地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山区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忻城县、资源枯竭型城市合山市实行“差别考核”,不唯GDP论英雄,考核指标中取消了传统的GDP、财政收入和工业产值,调整为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旅游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等为主,鼓励这些县(市)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实际的特色发展道路。
2008年,来宾市下发了《来宾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理考评办法》,不再像过去那样对所有县(市、区)搞“一刀切”的目标考评,而是探索对金秀瑶族自治县实行“差别考核”,用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取代了过去的GDP、财政收入和工业化建设这“老三篇”。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考核指标,考核分值占考核总分的12.5%,内容涵盖植树造林、木材采伐生产、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林业案件查处、生态公益林保护、农村能源建设、节能减排等九大方面的内容。旅游产业发展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考核分值占考核总分的12.5%,重点考核与旅游产业发展相关的11个方面的内容。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考核分值占考核总分的7.5%,内容涵盖城镇化管理、城镇规划、镇区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旧城改造、环境卫生、镇容景观、交通投资等八大方面的内容。这三项重点指标在考核总分中所占的比重接近1/3,直接影响着考核结果,而其他各项考核指标所占比重均在5%以内,突出了考核重点。
通过考核导向的调整,引导他们专心致志保护环境、优化生态,放开手脚“卖风光、售特色”,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强县路子。在实施“差别考核”的第二年,即2009年,金秀瑶族自治县财政收入的增幅就创下了历年之最,排在全市第1位。
2009年,在对金秀瑶族自治县实行“差别考核”取得突破的情况下,来宾市将这种考核方式推广到忻城县,重点考核以石漠化治理和“桂中旱片”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治理、旅游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2011年,来宾市又把煤炭资源枯竭、面临转型发展的合山市列为“差别考核”对象,重点考核其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棚户区改造、生态植被恢复、特色农业等特色指标。
莫慧军:受益于差异化的考核,我们大力挖掘、扩展生态价值内涵,大力推进生态民俗旅游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及林下经济、瑶族医药特色产业,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强县之路。金秀县2013年、2014年绩效考核综合分别名列全市差别考核县第一名、第二名。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需要探索解决。一是制定规划和实施规划的矛盾。为使生态建设更科学,我们精心组织编制和实施《金秀瑶族自治县生态保护、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金秀瑶族自治县生态县建设规划》等生态规划用于指导生态保护与开发,但是规划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坚持规划的严肃性、连续性是面临的实践问题。
二是局部推进与整体协同的矛盾。生态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各个局部都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工作,另一方面必须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比如金秀全县交通建设比较落后,路网密度低、通达水平低,公路等级差,还没有通高速公路和铁路,10个乡镇中还有一半没有通二级以上的公路。修建道路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但金秀大瑶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如何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有效避免、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不因生态的保护完全限制了发展,这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
以生态经济助推生态文明
张小宏:南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温暖湿润,阳光雨量充沛,生物多样,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南宁市拥有国家3A级以上景区29家,青秀山、大明山、昆仑关等旅游景点以及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宾阳炮龙节、横县茉莉花节等节庆旅游资源闻名全国,每年吸引千万游客来南宁游览。
中国绿城是南宁市的最大旅游品牌,“绿水青山蓝天”就是南宁最有优势的旅游资源,保护好生态归根结底就是保护好“绿水青山蓝天”,也就是保护好南宁最大的旅游资源优势。这也为南宁旅游带来丰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4年,南宁市旅游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趋势,接待旅游总人数6948.49万人次,同比增长18.26%;旅游总收入597亿元,同比增长24.86%。国内旅游收入585.74亿元,同比增长24.72%。接待入境旅游者和国际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3.33%和33.77%。
张自英:保护生态环境是马山发展的大计,旅游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共生共荣,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倒逼生态环境的改善。我们的生态建设对于旅游优势的发挥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生态资源就是旅游业发展的土壤。我们正在争创广西特色旅游名县,正在举全县之力,以创建为抓手,促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促进马山跨越发展。
覃超: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也是我们的方向。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坚持把经济发展的方向放在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新型产业发展上,突出抓好新型生态产业体系创建,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三废”的综合利用,加快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步伐,推广应用一批先进技术,鼓励行业积极采用成熟适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实施升级改造。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推进广西鹿寨“上大压小”热电联产、鹿寨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等项目建设。
蒋卫民:实际上,生态建设与经济是互促共赢的。我们通过石漠化治理,使得许多石山区农村呈现出了“石山增绿、群众增收、村在林中、家在绿中”的景观。如田阳县石山竹子已经发展到14万亩,竹子加工为冬菜、水果包装运输提供竹篓200多万只,产值1000多万元。该县的一些村子因为种竹,农民年人均增收超过1000元。都安县十几个编织厂带动7个乡镇编织产业发展,解决了9万人的就业问题。
赖富强:旅游业完全可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要抓好生态产业、生态经济,来促进广西的绿色崛起。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有所作为,甚至应走在前面。目前,我们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契机,全力推进广西的转型升级。旅游业正在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综合性发展。同时我们正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生态旅游,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旅游投资结构、优化旅游消费结构,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接。
与此同时,我们正在将广西全域打造为国家生态健康旅游区,在这方面希望能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全国有58个长寿之乡,广西占了19个。我们甚至提出世界长寿养生旅游胜地,以此为目标来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此外,我们还通过大力发展生态休闲产业和乡村旅游,以促进旅游业和农林水等产业的融合。我们还以创建广西特色名县的方式,来推进广西的生态文明建设。目前有20个在创县,50个备选县。
从实践看也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生态产业化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现在的支持政策不够。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惩处也不得力,挖山、挖石等有很多是旅游部门管不着的。再者就是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主动保护与被动保护所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想要守是守不住的,那主动保护又该怎么办?比如我们的一个景区,爬上去要好几个钟头,一般人爬不上去。用索道是最简单、对生态破坏最少的方式,既解决了发展的问题,又解决了主动保护的问题。但这又受到限制。我们的一些观念要调整,不能一刀切。
我们还应整合调整土地资源,支持新兴的生态产业的发展。新兴生态产业的发展会涉及到土地指标,但现在的土地指标分配已经固化了。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不能唱“空城计”。光讲没有用,必须要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