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田东利老遗址发现一批石器陶器 精美陶杯惊艳
利老遗址墓葬中出土的筒形勾连云纹陶杯在广西史前考古中属首次发现。
石器时代的人类就仅仅会使用石器吗?答案也许不是。近日,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田东利老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重要进展,遗址出土了一批制作精美的石器和陶器,表明这些器物的创造者们在工艺和审美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遗址:石铲“工厂”未发现完整石铲
利老遗址,位于田东县一个村屯南面,地理位置相当优越:西面是绵延的石山,东面是开阔的盆地,东北部有一条河。遗址是在2008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的,它是目前百色盆地发现的唯一一处较为明确的石铲类遗址。2015年9月,为配合广西“那文化”研究课题,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它进行了小范围发掘。
虽然发掘面积只有约600平方米,但收获不小,一共发现10个灰坑,3座墓葬和一条沟,并获取了大量石器、陶器标本。
灰坑大多数呈椭圆形,坑内灰褐色的沙土中,掩埋着大量石铲残片、陶片、红烧土等。“这些坑都是有意识地用来集中填埋石铲残片的”,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谢广维说,这是广西大石铲类遗存中一个既普遍又独特的现象。
沟的形状相当特别,呈环形,可惜有一半在农耕时被破坏,从航拍照片中看,只剩一个半圆。沟中也发现了丰富的石铲残片、石锤、石斧、石锛、砍砸器及陶片。
看起来,这里应该是一个石铲“工厂”,三四千年前,史前人类就在这里加工制作石铲,石料在附近的龙须河中获取。“工厂”规模不小,但令人不解的是,遗址中却极少有完整的石铲发现。那些被制作成型的石铲,到底流向了何处?
谢广维说:“下一步,我们计划对遗址周边开展大范围的考古调查,希望能有新的发现。”
陶杯:史前人类审美的“一大步”
利老遗址发现的3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其中两座平行并列,存在异穴合葬的可能。
考古人员在墓葬中发现了不少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有陶杯、陶壶、陶釜等。此外,还有石铲和砾石等随葬品。用砾石随葬,这是越人的传统,表明墓主应和古越人有关。令人惋惜的是,当地的酸性土壤不利于骨骼保存,经过数千年的岁月,墓葬主人已朽化为一抔黄土。
但陶壶和陶杯有幸保存下来,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器身多有残破,但仍然掩盖不了它们的美。陶杯呈直筒形,胎质较薄,杯身中部装饰着成组的勾连云纹;陶壶为长颈、圆腹、圈足,腹部也装饰有勾连云纹。
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这批陶器均是前所未见。它们的纹饰规整、构图清晰,一改广西史前陶器纹饰单一、布局随意的情况,折射出那个时期在审美构图方面的进步。
在遗址中,还出土了一把保存较为完整的石铲,它被磨制得相当光滑,造型精美,有柄、溜肩、椭圆形铲面,铲面上下有对称的齿,整个造型富有艺术想象力和美感,具有典型的礼器特征,是广西目前发现的一种新型石铲形态。
三四千年前,中原地区已经进入夏代纪年,广西等西南地区仍然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但从丰富的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广西的史前人类正在从刀耕火种中腾出精力,投入到更富美感的艺术创造中。
相关链接
大石铲遗存
大石铲是广西最具地域特色的一种原始文化,主要分布在靠近江河湖泊的低矮坡岸上,以广西南部地区的左右江、邕江交汇地带分布最为密集,涉及广西36个市县近120处地点。在邻近的广东西部、海南及越南的广宁省也有发现。
大石铲遗存遗迹遗物单一,以大量棱角分明、制作对称规整的铲状石器而闻名。因其独特的器物形态和埋藏特征,自发现之初就广受学术界关注,并普遍认为它与祭祀遗存有关。(记者 龚文颖)
[责任编辑: 王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