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从低头弯腰到驰骋原野

27.03.2015  18:43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李慧婷 通讯员 梁政  覃佩凌 周新宇)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可见农业对于广西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先进的生产力对于广西农业生产更显得是尤为重要。

  在广西,有这么一个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公司。从五百万到到一个亿,再到如今的突破11个亿,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年来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嬗变。从前,公司只是单纯从事农药研制研发、销售,随着20多年的发展,公司现在成为了一个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以农药剂型为核心业务的农药企业,并跻身国内第二大农药制剂企业,不论是销售业绩还是科技水平都在西南地区遥遥领先。

  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卫国笑着说,公司最南的业务发展到了海南,北到黑龙江,西起新疆,东至沿海,公司在成立10年时销售收入就已经突破了1个亿,2014年的销售收入更是达到了11个亿。

  据悉,公司在全国4个省市拥5个生产基地,南宁有一个占地约280亩的剂型农药加工基地,在南宁高新区有一个占地48亩无公害农药剂型加工基地,两个基地2007年生产常规包装农药产品300万件,公司目前正在在广西南宁市东盟工业园区修建一个在东南亚规模最大的农药剂型生产基地。在南宁市以外,公司在河南郑州全资控股一家农药剂型企业—河南金田地农化有限公司,为公司北方市场和华中市场提供部分产品;在天津控股天津百诺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从事以经济作物用药为核心业务的农药剂型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在广东茂名控股茂名立威化工有限公司,生产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原药。

   有盈有亏 20年创业艰辛路

  李卫国是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91年,李卫国从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专业研究生毕业,94年开始南下踏入广西这片土地,李卫国敏锐洞见广西农药行业发展的“窗口期”后,便一头扎进农药剂市场,开始了创业之路,并在田间地头深耕20年。

  1994年8月,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在南宁挂牌。那时候,广西田园公司在既无原料优势、又无装备优势,也没有资金优势,而经历20年的打拼,公司却获得了今天的成就,在农药市场上一路攻城掠地,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实力持续快速成长。

  为什么会选择在广西创业?李卫国认为,广西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温度高,湿度大,农作物、经济作物品种多,生长期长,用于病虫害防治的农药用量大,而广西、云南、贵州的一带的农药企业力量薄弱,投资农药产业容易在西南形成优势竞争。

  2006年,公司遇到了一个波折,而这个波折源于招工难。公司扛了一年后终于在工人用工上“捉襟见肘”,2007年公司采取了一个措施——让原有的员工返乡做起了招聘人员,只要能招回一个员工就能获得200元的奖励。措施实施了一年后公司的用工荒终于有所缓解。

   驰骋原野 智能化农业的应用

  用工荒的燃眉之急是解决了,但是李卫国却陷入了深思:如果能改善机械设备,是不是意味着就能解放劳动力了呢?基于李卫国“机械取代劳动力是必然”的想法,他开始大刀阔斧对公司进行了经营方针的转化。2008年,李卫国成立了南宁农博士农业新技术有限公司。

  然而,农博士成立后却面临着接连2年都在亏损的状态,李卫国辗转反侧后得出了结论:我们公司缺乏高效的打药设备。 一拍大腿后,李卫国便把公司一关全身心投入到了高效病虫药开发上。他坚持要开发出一种节省劳动力的药效技术,做药械合一的产品,高功效植保需要把低容量、超低容量等农药新产品和先进的药械结合在一起。李卫国觉得农民在炎炎夏日背着药桶打药是最苦的:“在广西,到了甘蔗生产旺季,到甘蔗田里打药是很辛苦的。一人一天累死累活也只能打五六亩地,头上艳阳炙烤,地上农药熏蒸,打完药农民都会浑身发痒。”因此,让农民减少打药次数的念头越发扎根李卫国心中。

  而这种产品在公司上下人员的努力下开发了出来,李卫国将这种产品很形象地称之为“傍大款”。“这个‘傍大款’怎么理解呢?浅显的说,就是把打农药‘傍’在施肥上,如同手机整合了相机、通讯等功能。”这个产品不仅能够防止肥料刘是,延长尿素效果,还带来了良好的增产效果。此后,李卫国再次大胆创新,将农药与种子相结合,让种子精确打击病虫害。李卫国说,近几年,公司不断推进技术创新,提出了“领航中国高功效农药,领航中国高功效植保”的战略目标。

  但是李卫国并不满足于当前的状况,他又将打药上升成为了一种“体面”活儿——采用无人机打药。采用了这个新手段后无人机每天能够给300亩地打药,这也是广西首架农用全智能无人驾驶直升飞机。尝到甜头后,李卫国顺势而上,当即成立了驰飞农业智能机械公司。“名字寓意着飞驰天空、驰骋原野。”李卫国说道。

  此后,李卫国不断考察、试验、推进直升飞机与超低容量喷雾结合的施药技术,目前正在与南京、西安等地无人驾驶直升飞机研制单位开展技术合作。他说,未来我们计划组织上百架飞机组成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力争实现产业化运营。此外,公司已与广西农科院达成协议,利用全智能无人驾驶直升飞机推广使用蔗粮增产增糖剂。

   利用资源 打造一支人才队伍

  李卫国自己感觉到公司差不多每隔10年就要经历一次蜕变,“因为原有的经营、技术、管理模式都不再适用了,你只能求新求变。而人才的培养打造也显得至关重要。”李卫国如是说。

  “我们公司的开发形式是这样的,我们采取引进、嫁接、消化、利用、再开发的模式,将合作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广泛利用社会人才与资源。”李卫国说自己还会采用“阅读+拜师”去学习新技术,首先先自己研读文献,再到各个尖端领域专家的麾下去学习、拜师。此外,李卫国还会到各个高校“淘宝”寻找人才。公司已与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山东大学等高校建立了人才合作战略关系,此外还委托北京化工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定向培养在职研究生,。多渠道、全方位的人才战略,为公司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公司还被人社部指定为“大学生就业实习国家级示范基地”。

  1999年,李卫国成立了公司的研究所,通过研发中心培养后备力量,并将这些人才输送到营销、管理等部门。李卫国说,“我们的研究中心就像个蓄水池,哪里有需要,我们就输送到哪里。

  人才是有了,但是如何留住人才呢?李卫国举了个例子,“我们有一个收入制度——保底,比如本科生学历的可以保证年薪金至少有4.8万元,研究生6万元,博士生10万元。而这个保底的期限是一年半。这个保底制度在某个层面上也是一种筛选制度。

  但是,李卫国认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难,难的是“怎样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2002年,公司实行了对目标结果全部量化的激励机制,极大地焕发了员工的活力和激情。

  谈到广西田园未来的发展,李卫国说,下一步将对国外一些专利过期产品在国内的引进和推广;在尝试与国内高校合作农药的创制,不断推出新品。

编辑: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