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 148项成果获奖

05.04.2018  10:54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讯(记者  凌剑伊  通讯员  罗文彬)昨日,2018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2017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为148项,其中特别贡献奖2项,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奖励项目共146项。

  据介绍,获得此次科学技术最高奖——特别贡献奖的是广西农科院团队的“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创新及新品种选育”以及广西师范大学“科研团队”的“基于DNA、蛋白质靶标新型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发现”,这两个项目在世界相关领域都居领先地位。

  奖励项目也反映了广西科学技术发展的变化特点。从奖励项目看,由企业牵头和参与的获奖项目共有81项,占54.7%,反映出企业已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从奖项分布看,9个大行业与技术领域的项目获得奖励,其中工业项目57项,占38.5%,继续成为奖励大户。在这批奖励项目中,有97个项目获得专利授权,共计514件,表明知识产权的作用突出。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奖励项目在2013—2015年三年间,技术推广应用单位实现新增销售收入合计281亿元,新增利润120亿元,新增税收7亿元。

   相关新闻

  一粒种子和一项新发现的特别贡献

  在2017年度148项广西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中,“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和“基于DNA、蛋白质靶标新型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发现”获得了最高奖——特别贡献奖。他们究竟有怎样的“特别贡献”?

   一粒种子解决杂交水稻高产不优质难题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造福一个民族。”广西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邓国富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矮化育种、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和超级稻研究,使水稻产量实现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让我国仅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杂交水稻成为我国的民族产业,研究与实践持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据介绍,“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创新及新品种选育”项目在2009年获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广西农科院团队再接再厉持续创新,加大研发力度,相继选育出米质更优、产量更高、抗性更好的后续优质杂交稻新品种,有效地解决了杂交水稻高产不优质的难题,申请获得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成为华南稻区弱感光类型的主栽品种,深受种子企业、农户和消费者的喜爱。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江西、湖南等多个省区累计推广1亿多亩,新增社会总产值200多亿元,使我区杂交稻与泰国香米相比有巨大的产量优势,而在米质外观、适口性等方面毫不逊色。

  据透露,广西农科院首创的育种策略、技术路线和方法被国内外同行们借鉴利用,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杂交稻优质化生产进程。

   一项新发现或可使肿瘤无处可逃

  项目“基于DNA、蛋白质靶标新型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发现”,属于化学、生命科学、药学和纳米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

  众所周知,癌症的有效治疗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抗癌药物的靶标主要是DNA或蛋白质。尽管铂类抗癌药物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金属抗癌药物仍然存在毒性和耐药性问题。而人血清白蛋白作为小分子药物载体具有可再生性、无毒性、良好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可以提高候选药物的靶向性和成药性。

  “基于DNA、蛋白质靶标新型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发现”项目针对DNA、蛋白质为靶点的新型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发现及其成药性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本项目前期两个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引入中药活性成分配体和构建白蛋白载运体系,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了两大学术贡献:首次提出和实现了中药活性成分+金属活性中心的设计思想,为金属抗肿瘤药物研究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模式;首次提出和实现了基于血清白蛋白特定氨基酸设计抗肿瘤金属前药设计思想,为提高金属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和成药性提供新思路。

  据悉,本项目研究成果拓展和引领了国际药物无机化学和蛋白质生物无机化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创新,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学术影响,达到了当今国际领先水平。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