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美好生态促进绿色崛起

14.11.2016  13:06

  促进产业“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绿色增长”;

  创造更多“绿色财富”,提升社会“绿色福利”;

  切实履行“绿色责任”,作出更多“绿色贡献”。

  这几个排比句,是广西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纲要性描述。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着广西人民,将良好生态这笔看家本钱越盘越活,将绿色广西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在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转型绿色崛起之路上越走越宽。

   美丽广西”绘制幸福画卷  

  在壮乡有一个流传至今的美丽传说——古代壮族老妈妈用壮锦描绘的幸福生活中,有房屋,有田地,有花园、果园、菜园、鱼塘,还有鸡鸭牛羊。太阳山的仙女看了都艳羡不已,用一阵风将壮锦卷去作练习范本。

  这故事虽是个神话,但美丽广西却是名副其实。

  为巩固和扩大良好生态优势、创造良好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的重大决策部署。

  “清洁”起跑,“生态”接力,跃上“宜居”,冲刺“幸福”……两年一大步,八载梦可圆。

  2013年5月,活动开篇之作——“清洁乡村”在八桂大地的广阔舞台拉开序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三股“清风”蔚然生成。目前,活动实施近四载,“清洁乡村”驰而不息;“生态乡村”最后冲刺,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三部曲”铿锵转段后,“宜居乡村”将浓墨重彩描绘基础便民、产业富民、服务惠民三幅壮乡人民的幸福图景。

  美丽广西的幸福画卷里,美好生态是底色。目前,广西森林覆盖率62.2%,跻身全国最绿省区前三强。而每年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广西不仅近岸海水质量全国最优,而且地表淡水、空气质量在全国也居一流水平。

  青山绿水间,一场深刻的“美丽变革”悄悄重构广西乡村。

  沿袭黄砖裸露的“土气”、“”型格局的“老气”,美丽乡村建设修旧如“”,保持村庄传统格局肌理,充分体现丰富多彩的民族、乡土建筑特色,“”村庄重获“新生”。

  广西14万多个保洁队伍活跃在18万多个自然村;群众从“要我干”到“我要干”,从“要我清洁”到“我要清洁”;农村沼气“全托管”,既解决沼气原料不足和规模养殖场排污难,又满足有机农业对有机肥的需求……洁净、生态、富裕、文明的理念渗透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活了观念、活了人。

  一二三产业联手,赚钱效应全方位实现。观光农业、有机农业、清洁能源、农家乐等一批农村新兴业态,挥笔添色,发展良好,仅乡村旅游一年就给广西农民带来300多亿元收入。

  八桂大地,一个又一个面貌崭新的美丽乡村,再也不是“回不去的乡愁”,而是幸福宜居的理想家园。

   绿色产业擦亮金字招牌  

  “良好的生态,是广西的金字招牌,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看家本钱”,在2015年7月召开的广西生态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的讲话,句句掷地有声。

  如今,绿色广西这块金字招牌,开始变为经济“金牌”;良好生态这笔看家本钱,迅速变为“发家”资本,成为发展优势。

  林下经济在全国开路领跑,目前已发展到5300多万亩,约占广西森林总面积的1/4,相当于在林下开辟了几乎同样规模的耕地。数十个自然保护区,普遍成了森林旅游胜地,有力推动广西旅游朝阳产业快速发展。据测算,广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年总价值,目前已高达1.23万亿元,约占全国总额的1/10。

  养殖业掀起生态养殖旋风。去年以来,特别是广西生态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以“微生物+”为核心的饲料革命、栏舍革新及固液分流等重大创新,在八桂大地上遍地开花。这套本土发明并应用成熟的新技术,可杜绝抗生素添加,使肉、蛋、奶增产提质,节水省工降成本,实现粪污零排放,获认定为现代农业的“广西模式”,推动广西养殖业转型升级走在全国前列。

  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实现“华丽转身”。曾经被誉为最“”之地的贵港市,如今已不再是单纯的“糖城”,而是变成了热电循环经济产业区,初步形成制糖、造纸、建材、热电联产等循环经济体系,废纸实现再造,工业“垃圾”就地消纳。像这样的例子,近5年来在广西数不胜数。

  绿色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目前广西共有11款新能源汽车列入国家产品公告目录。尤其是在广西工业重镇柳州,出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双重驱动,催跑新能源汽车。预计到2020年,柳州新能源汽车可形成年产40万辆的生产能力。

   生态扶贫蓄积绿色财富  

  隆林各族自治县者浪乡者烟村之东,有一片被当地村民向来称为“鸟不拉屎”的地方,以前土层裸露,植被稀少,但现在漫山遍野种上了西南桦,高度已有10米上下。

  这是碳汇造林项目实施的成果。2008年以来,当地村民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把荒芜多年的山岭变成“绿色聚宝盆”,累计产生碳汇10.07万吨,参与的农户和林场通过碳汇交易获得外汇50.35万美元。

  如今,树林吐氧纳碳,林主不必砍树,只管护林,每年都有稳稳当当的外汇进账,并且收入逐年增长。30年碳汇林经营期满后,又可获得成材林木的收益。

  广西的碳汇造林项目大多位于山区,其中2/3的县是国家级或者自治区级重点扶贫开发县,森林碳汇精准扶贫,实现扶贫与生态双赢。

  “一手抓扶贫开发,一手抓生态建设,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广西生态经济工作会议再一次明确,生态扶贫是广西绿色转型绿色崛起之路的基石。

  各地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做好“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的文章,通过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既让贫困群众尽快走上稳定脱贫的道路,又为广西进一步蓄积了绿水青山的生态家底。

  河池在稻谷种不了、玉米难收成的大石山区,推广种植耐旱且具有良好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的核桃树。小小核桃长出“核效应”,目前全市170多万亩核桃,挂果近4万亩,产值4000多万元。

  金秀瑶族自治县靠山吃山,种茶果,搞养殖,兴旅游。大瑶山野生茶总产值达1.6亿元,娃娃鱼一尾能赚2000多元,旅游收入占全县GDP总份额超三成。

  2014年,广西扶贫生态移民战役正式打响,“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100万贫困人口,将在2020年前有计划地实施易地搬迁,移民安置与园区建设、集镇商贸、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落实土地、产业、就业、户籍和社保政策,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广西,有近一半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承载能力较差的石漠化地区。近年来,广西生态建设让曾经的“地球之癌”——石漠化尽显颓势。如今,八桂大地呈现出“石山增绿、群众增收、村在林中、家在绿中”的喜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