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广西群众艺术馆建馆60周年

28.11.2016  12:02

群众歌咏合唱比赛

魅力北部湾”演出活动

艺术培训

全国山歌邀请赛展演

童话剧《鬼马小雀仔

春风化雨催千树,玉露滋花香满园。广西群众艺术馆(以下简称“广西群艺馆”),已走过60个春秋。60年来,广西群艺馆以德育人,以艺授人,开启、滋润了无数人的艺术心灵。广西群艺馆一路走来,以服务基层为己任,走遍八桂大地,在工厂、矿山、学校、社区、军营留下了众多群艺馆人的身影和足迹。广西群艺馆一路走来,高扬“民族文化品牌”的旗帜,开展了许多具有区内外影响力的重大群众文化活动。60年来,几辈群艺馆人坚守信念,甘于清贫,默默奉献,于无声处演绎着一个个不同凡响的精彩,建功簿上闪烁着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辉。

今年广西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是广西群艺馆历经60年风雨征程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几十年来,广西群艺馆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三贴近”,不断攀登、冲击新的高度,在用行动和作品记录时代发展重要足迹的同时,也悉心描绘着普通民众的生活情感,从多方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六十载风雨历练,六十载硕果满园。今年,广西群艺馆迎来了60岁的生日,也迎来了“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今年,在八桂大地这片热土上,群众文化之花开得格外绚烂,无论是在桂北偏远的山区,还是在碧海蓝天的北部湾,无论是在社区、乡镇,还是在广场、校园,处处都能看到多姿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春风化雨润万家,人们在不同的地方享受着文化发展的成果。

甲子一轮回,整装再出发。正如自治区文化厅厅长黄宇所说:“广西的文化工作者要继续拿出攻坚克难、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干劲,同心同德、奋发拼搏,为推动广西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筚路蓝缕六十载

文化,传承着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和血脉。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使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一直以来,广西群艺馆承担着全区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辅导,群众文化艺术的业余作品创编指导,群众文化理论的研究等工作,扮演着广西群众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诞生于抗日战火中的广西群众文化,也因此带着“投身革命即为家”的热血精神,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1940年,随着战火的逐渐蔓延,大批文化志士来到桂林。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在桂林市成立广西省立艺术馆,以艺术唤醒革命的火种,同时也点亮了广西群众文化事业的星星之火。

1956年,广西群艺馆以原广西音乐工作室、原广西美术工作室为基础,在南宁市挂牌成立,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文化艺术的引领者。此后半个多世纪,尽管两度因故被撤销,两度又重组重建,广西群艺馆在坎坷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充分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宗旨,不断为广西挖掘和整理民族、民间艺术,培育文化人才,发展文化事业,取得累累硕果。

新世纪初,面对越来越多的文化公司以市场运作的方式争项目、争资金、争人才的局面,广西群艺馆创新机制,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了从机构重复、业务雷同、人员老化、青黄不接到机构精简、职能明确、后继有人、充满活力的巨大转变。

公共文化结硕果

我,就是彩虹林里的狮子王,你们怕不怕我啊?”“不怕你!不怕你!”小麻雀阿宝从一群围观的小动物中跳出来勇敢地大喊。台下的小朋友被阿宝的勇气所感染,也跟着大喊“不怕你!”这是广西群艺馆原创儿童励志剧《鬼马小雀仔》经过多次修改后,于今年4月17日晚在南宁市明星剧场首演的一个场景。该剧曲折紧凑的故事情节、焕然一新的舞美设计,为现场观众创造了一个充满梦幻的童话世界。

鬼马小雀仔》作为2015年广西儿童剧类唯一入选国家艺术基金的项目,须在今年完成60场演出任务。除了在明星剧场“周周演”以外,该剧还被群艺馆“搬到”南宁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演出10场。目前,该剧已演出38场,观众反响热烈。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2015年1月,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各地要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活动,这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交给群众艺术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群艺馆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

群众艺术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由此奋力推进。自十八大以来,广西群艺馆与广西话剧团实现“馆团合并”,其人才结构更加优化,业务能力大幅提升。在自治区文化厅的正确领导下,广西群艺馆与我区各地级市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形成合力,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举办各类艺术培训,开展公益群众文化活动和艺术创作,在八桂大地上树立了一面以文化惠民为特色的鲜艳旗帜。

得益于利好政策的支持,近几年,广西群众文化活动硕果累累。2013年,已发展成为跨省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魅力北部湾”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在“十艺节”中荣获全国“群星项目奖”;2014年,广西群艺馆承接文化部“大地情深——‘群星奖’获奖作品广西巡演”、“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巡演”等活动;2015年,音乐剧《幸福不等待》荣获第十七届八桂群星奖展演一等奖、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桂花剧目金奖,斩获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等7个奖项;2016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公共文化交流年活动花落广西……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最近几年,广西群艺馆通过推出《年度全区群文活动工作要点》公布下发制度、下移省级赛事、开放各类免费文化培训项目、开展“万名人才服务基层”活动及送戏下基层活动等,激活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自为原动力,吸引了当地文化、行政、商业等资源支持和参与公益性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了更丰富、更优质的文化服务。

2016年,广西群艺馆进一步发挥人才优势,在群众文艺创作和演出中不断进取,以示范、引领为主导,开展文艺创作、文化惠民展演活动。截至目前,广西群艺馆共生产文艺创作作品100多件,其中,美术摄影作品69件、音乐舞蹈作品17件、小品剧3个、中大型剧1个、培训辅导课件教材12件,开展公益性展演50多场。

探索创新 强化培训

在人才培训方面,广西群艺馆积极探索创新培训辅导举措,既走“基地”路径,又向“高层”嫁接。2016年10月,广西群艺馆与厦门大学联合举办全区馆长培训班,全区14个地级市及各县文化馆馆长首次走入大学校门参加专业培训,课程涉及大数据、数字化等内容,厦门大学特意为广西群文界量身定做了新颖、实用的培训内容,让馆长们耳目一新。与文化部基层文化干部培训基地(山东大学)合作,结合全区不同区域文化资源特点,建成了桂东(梧州)戏曲培训基地、桂南(北海)美术培训基地、桂西(百色)民族舞蹈培训基地、桂北(桂林)农民画培训基地,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方位布局;还与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培训中心共同举办“广西群文小戏小品创作高研班”,探索中国剧协与广西群艺馆建立长效帮扶机制,为今后全区群文创作队伍培养、作品创作和推广创造了平台和机遇。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广西群艺馆开办“免费开放”社会公益培训20期,培训学员560人次;举办全区群文人才和群艺人才队伍建设等各类培训班、公益性讲座25期/项,培训及辅导学员1800人次;举办“三区”人才培训班12期,培训文化馆(站)长、文艺骨干360人次。

与此同时,乘十八大东风,广西群艺馆推动广西文化走出去,开展了有效的探索与尝试,并建立起“省际群文交流合作机制”。几年来,广西不仅与其他4个民族自治区搭建了群众文化合作交流平台,而且与海南、天津等省(市)达成了群文合作共建长效机制的意向,并向其他省区拓展。其中,广西群艺馆2015年间通过组织和参与13项“请进来”和12项“走出去”活动,以群文项目合作、剧目演出、赛训的方式,开展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从而展现“魅力广西”群文新风采。

今后,广西群艺馆将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在深入开展群文活动、人才培训、文化交流的同时,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力求使广西群艺馆的设施和文化资源日渐完备,不断为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活力,为加快广西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民族文化强区建设贡献力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沐浴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阳光雨露,广西群艺馆正在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谱写广西全民艺术普及的新篇章。

新馆改扩建迈上新台阶

广西群艺馆多年来一直沿用上世纪五十年代建造的老馆舍,业务用房面积及功能设置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免费开放和全民艺术普及的需求。2016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在自治区文化厅的支持和领导下,广西群艺馆原址改扩建项目得以顺利进行。改扩建后的新馆必将给广西群艺馆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荣誉榜]

2012年,话剧《老街》《鬼马小雀仔》荣获全国话剧专业最高奖项全国戏剧文化奖话剧金狮奖,也是话剧专业的唯一大奖;小品《非常母亲节》《疯狂的彩票》分别获“天穆杯”全国小品大赛金奖、银奖。

2013年,广西群艺馆创作的《非常母亲节》参加“全国群星奖”戏剧门类(威海)评选,获“群星奖优秀节目奖”;大型群众文化系列活动“魅力北部湾”荣获全国群星项目奖;孙红兵同志荣获全国“群文之星”荣誉称号。

2014年,作为全国唯一受邀的群文单位参加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广西群艺馆原创音乐剧《幸福不等待》获中国话剧界最高奖全国戏剧文化奖·话剧金狮奖(编剧奖)。

2015年,原创音乐剧《幸福不等待》参加中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戏剧会演,斩获优秀剧目奖等7个奖项;原创儿童剧《鬼马小雀仔》成为2015年广西儿童剧类唯一入选国家艺术基金的项目;广西群艺馆罗征荣获文化部“2015年全国文化馆榜样人物”称号;傅滔创作的作品《打蓝靛》获全国舞蹈比赛十佳作品奖;黄华兆作品入选瑞典国际水彩名家作品展;程露影荣获“全国十大曲艺名票”称号;罗征、傅滔入选首批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大事记]

一、省群众艺术馆、自治区文化馆时期(1956年~1977年)

1956年,广西省人民政府下设广西省群众艺术馆并挂牌成立;

1958年3月,广西省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省群众艺术馆随即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

1960年11月精简机构,广西群众艺术馆被撤销;

1972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政工组决定成立自治区文化馆;

1977年6月,因建馆时手续不完备,自治区编委和组织部门不承认区文化馆建制而被撤销。

二、广西群众艺术馆恢复时期(1980年~1994年)

1980年4月,经自治区文化局报经自治区编委批准,正式恢复广西群众艺术馆;

1983年,举办壮族“三月三歌节”,首次将大型民族节日活动引进自治区首府;

1991、1992年配合广西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赴边境城镇、乡村、部队、企业、学校辅导文艺活动,并组建文艺、影视、图书大篷车队。1992年文化部授予广西群艺馆“在边境文化长廊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奖”。

三、广西群艺馆探索时期(1995年~2006年)

1995年,广西群艺馆实行体制改革,全馆人员实施岗位聘任制;

2001年,广西群艺馆获“全区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5年,获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四、广西群艺馆发展时期(2007年至今)

2008年,广西群艺馆承接了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自治区人民政府、南宁市人民政府迎送中央代表团的多项礼仪接待任务;同年,广西群艺馆网站建立开通;

2009年,由广西群艺馆设计、组织制作的广西彩车“壮乡欢歌”参加了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庆典活动,受到热烈追捧;

2010年,由广西群艺馆策划组织的广西活动周文艺演出《声动广西》踩街巡游、《欢腾广西》庆典广场演出亮相上海世博会;

2012年,广西话剧团撤销并入广西群艺馆,广西群艺馆整体实力得到增强并形成了新的合力,专业、业余“两翼”齐飞,实现“1+1>2”;

2014年,重点打造原创音乐剧《幸福不等待》,并参加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全国话剧院团分会场剧目展演;

2015年,由广西群艺馆倡议,广西、新疆、西藏、宁夏、内蒙古建立少数民族自治区公共文化交流活动机制,宁夏率先举办首届“民族之花别样红”大型文化惠民活动;

2016年由白先勇先生编著、广西著名剧作家张仁胜先生改编,由广西群艺馆专业指导老师演出的大型话剧《花桥荣记》在桂林“两岸人文对话”活动中成功首演,并于2016年11月27日、28日在南宁首府做惠民展演。

[数说广西群众文化]

据不完全统计,在广西群艺馆引导下,2012年内,全区14个市组织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1697次,演职人员15.073万人,投入经费2321.9万元。初步统计,全区14个地级市群众艺术馆免费开放时间5.1117万小时、直接惠及群众107万人,广西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工作初见成效。

2015年,广西群艺馆举办全区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60项,同比增长18%。通过驻场、巡演等方式组织公益性惠民演出160余场,直接惠及群众30万人次。开办“免费开放”社会公益培训、“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培训与辅导班62期/项,培训及辅导学员5324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0 %、26%。此外,全年引领全区各市县文化馆开展文化服务,共组织开展活动(含惠民演出)4810项(次),演职人员37.6423万人次,投入经费3814万元,惠及群众1088.万人次;免费开放时间总共40.1563万小时,参与服务人数(含志愿者)302万人次;开展各类培训与辅导(含下乡)9553项(次),培训及辅导学员39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