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中课改“改”出新面貌 评价学生不单看分

19.11.2014  13:18

    为进一步了解广西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情况,近日,广西派出14个专家组共65名成员,深入全区14个市、31个县(市、区)、64所高中学校,对全区普通高中学校的课改情况进行检查指导。整体看来,广西高中课改改出了新面貌。

     经费有保障 学校换新貌

    为顺利推进高中课改工作,广西各市、县政府进一步建立完善高中课改经费保障制度,各级财政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经费纳入预算并给予保障。去年以来,南宁市加大投入全面进行高中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百色市投入1.5亿元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柳州市投入800万元为市属全部高中配备通用技术实验室,钦州市投入6000多万元作为高中课改教师培训、课程资源配置、专业教室建设等专项经费。贵港市财政每年安排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项经费预算70万元。

    随着投入加大,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提升。南宁市根据新课改亟需扩大教育资源的需求,积极推进南宁三中五象校区、国际学校、邕宁高中、横县中学建设,为市区所有普通高中配备通用技术实验室;百色市建设百色高中300亩新校区,新建田东高中综合楼、图书馆、学生公寓楼,购买电教器材和图书,给每位教师配手提电脑;德保高中、靖西中学、百色民族高中综合楼、图书馆、田径场、学生宿舍楼等基础设施也加快建设。柳州市、北海市为市区高中全部配备了通用技术实验室,添置理化生实验室标本、仪器、药品等,为各高中学校进一步加快实施新课程提供必备条件。

     开设多姿课程 构建高效课堂

    在课程规划、课程开设、课程安排等方面,广西各地建立健全课程管理制度,整体规划三年课程开设方案,让学生清楚了解每一领域的学习任务,统一使用各科教材,开设了八个领域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很多学校创造条件开设校本选修课程,激发学生潜能。比如横县中学把综合实践课与校本课程结合起来,编写出《横县茉莉花》等具有当地特色的32本校本教材;北海二中克服教室紧缺困难开设校本选修课程17门,学生选课目录、选课安排、选课单和学生选课统计表一应俱全;来宾高中以“学生百团活动”为校本课程突破口,精心编撰一批具有来高特色的校本课程。学生活动向课程化发展,为学生多元自主选择和素质提升,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保证。

    除此之外,各地还积极研究课堂,改革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各学校纷纷加强集体备课,落实听课制度,开展各种公开课、展示课和优质课,以及教学反思、优秀教案评比等活动,推动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百色市各高中引进“同课异构”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教师点拨、课后练习”五步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意识;桂林市十七中开展微课题设计比赛,通过“三转”、“四变”、“五放手”打造“高效课堂”;梧州高中全面推广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南宁三中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到“三不讲”;梧州八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练”等形式,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改变评价观念 建立多元化评价方式

    广西课改工作开展以来,学校和教师的评价观念由单纯关注结果评价转变到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开始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全面关怀。

    一方面自主制定学校的学分认定方案,及时开展学分认定工作,促进学业管理和学风建设。梧州八中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对学生学习模块进行量化评定,引导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如学生主动到白云山做清洁卫生,到福利院探访孤寡老人等。南宁四中学分认定做到“四个到位”,即宣传到位、标准到位、管理到位、检测到位,学分认定工作进展顺利。

    另一方面出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创造性地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岑溪中学建立五位一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改变以班主任为主,期末算总账的做法,建立起发展性的动态评价体系。

    此外,各校还构建学生综合素质电子评价系统平台。柳州高中针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繁琐性,自主研发了《高中新课程学生发展指导与综合素质评价交互系统》,建立学生水平考试、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方便快捷,特色鲜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南宁三中自主开发学分认定网络平台,建立“学分=学习时间+过程表现+学习效果”的学分认定体系,调动起广大师生全方位参加课改的积极性。(记者 卢容兰 通讯员 彭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