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龙胜贫困村的悄悄蜕变

15.12.2014  15:17
【核心提示】 距离桂林市龙胜县城60多公里的里市村,是当地最贫困的村寨之一。不过,记者最近听说这两年村里变化很大,进村入屯的道路陆续修通,特色农业蓬勃发展,村民干劲越来越足,不少人家正趁着冬天农闲在家忙着建新房……


  努丹屯村民种植的漫山遍野的高山茶。


  贫困,一个充满了无奈的词汇。

  距离 桂林 市龙胜县城60多公里的里市村,是当地最贫困的村寨之一。不过,记者最近听说这两年村里变化很大,进村入屯的道路陆续修通,特色农业蓬勃发展,村民干劲越来越足,不少人家正趁着冬天农闲在家忙着建新房……便于近日前去采访。

  九路一桥 打通了荒山连通了梯田

  里市村地处湘桂交界,山峦叠嶂,沟壑纵横,记者驱车从龙胜县城出发,60多公里的山路走了两个多小时。

  50多岁的村支书黄定魁早早等候在村口,望着眼前平坦的硬化道路,脸上露出笑容。“以前进村的道路路面崎岖、凹凸不平,进来或出山大多靠步行呢。”黄定魁告诉记者,如今通村的水泥路硬化好了,汽车直接进村,村屯之间道路也陆续修好,曾经闭塞的山村变得通畅起来。

  “村里道路畅通,有我们的扶贫后盾单位的功劳呀!”老支书兴奋地说。2013年2月,高新区七星区派驻的第一书记走进里市村,住进村干部和村民的家里。之后,他展开调研、联系项目、争取资金和后盾单位支持,“两年下来,总共为村里争取、协调了600多万元哪!”老支书感叹说,以前每年也都有扶贫帮困,给村里或困难户送些物资、钱和树苗等,但山村面貌改变不大,村民依旧很穷。直到近年自治区实施的第一书记驻村政策,扶贫攻坚效果才有根本性变化。

  山里人一向干劲十足。有了资金带动,村民们也自发地筹钱、出力,修路、搭桥。于是,“九路、一桥、一门、一池”等16个项目陆续完工。“横水至里市道路硬化、大坪至猴子山新修道路、洞尾桥修建、垃圾焚烧池建设……”黄定魁掰着手指一一向记者细数。而随着这些道路、桥梁的建成,打通了荒山、连通了梯田,也让当地群众告别了千百年来在羊肠小道上肩挑背扛的历史,曾经封闭的几千亩山林、几百亩水田有了“市场”。

  发展特色农业 荒山变“金山

  山峦叠嶂的里市村,5个村寨、540多户人家分散居住在山坡上或山脚下。曾经由于交通闭塞,村民种养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年轻人多数靠外出打工挣钱。守着几千亩荒山和沿线梯田的“富矿”,里市人却难觅致富路。

  村民曾穷到什么地步?村里有歌谣唱到:“东升里市绿油油,列车到此轨不溜;核桃种在乌龟背,年年苦榨不出油。”黄定魁掰着手指告诉记者:“2012年之前,2000多人的村子人均年收入仅1000多元。

  穷,不是里市人的宿命。“第一书记驻村之后,通过实地调研,与村委开会统一思想,确定了在高山上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黄定魁说,村里随后建起了果蔬专业合作社,并组织人员到 桂林 、广州、深圳等城市做调研,引进蜜本南瓜和泰国红薯。

  目睹了村、屯道路的逐渐修通,村民们的干劲和发展的信心也越来越足。黄定魁说,本地特产凤鸡、翠鸭开始搞规模养殖,全村目前已发展规模养殖户27家;圳头屯2014年种植蜜本南瓜100多亩、辣椒几十亩……其中,种植高山茶的努丹屯不仅购买了专业的烤茶设备,还建立了茶厂,2014年该屯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1000多元增加至4000多元,翻了两番。“曾经的荒山要变成金山啰!”黄定魁笑着说。

  尝到富裕甜头的村民陆续开始建起新房。老党员杨甲卯这两年“搞了点种养、挣了点钱”,建起了崭新的吊脚楼。“以前进村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建筑材料运不进来,哪怕是想砌一间木制小楼,材料只能靠马帮运,用滑轮滑,不仅辛苦难度大,成本也高得不得了。”杨甲卯说,现在宽敞的道路通到寨子里,建筑材料可直接运到家门口,加上这几年特色种养,一座座曾经让村民不敢奢望的新房子在青山绿水间拔地而起。

  (记者 周文俊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