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北大读技校 别样人生也精彩

19.11.2014  13:03

  日前,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会场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的一举一动时刻吸引着媒体记者们的眼球。他就是周浩,一个3年前放弃北大而进入技校学习的学生。(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2008年,周浩以青海理科高考前5名的成绩,走进了北京大学的校园。3年前,他却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种身份转变和角色互换,着实让人“大吃一惊”。

  不过且慢“吃惊”,“吃惊”只是世俗的判断。从尊重个体生命考量,我们也应理解周浩当年惊世骇俗的举动。一个根本对理论分析没有兴趣的人,你让他整天埋头理论学习,弄得人家“痛不欲生”,既不人道,也不科学,也和自由格格不入。所以,让喜欢“操作”的学生选择可以尽情“鼓捣”的专业,本身就是对人的选择权的尊重。人在自己喜爱的岗位上工作,就会激发最大的积极性,开掘创造的源泉,迸发创新的活力,这也是现代科学管理的原则。谁能断言,现在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决赛的周浩,未来就不会有似锦的前程?

  一般人眼里,北大的确是令人向往的殿堂。但是,不能因为北大是知名学府,哪怕是世界知名,就动摇“行行出状元”的认知。换句话说,离开北大,或者从来未进过大学校门的青年,照样可以有精彩的人生。人生的成功和成功的人生,与是什么学校毕业,出身如何,没有因果关系;倒是个人兴趣和个人努力,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很多人认可“德国制造”,是因为德国非常重视技师培养。在德国,很多技术工人都是高学历的,而中国恰恰相反,技术工人基本上学历不高。这也许就是“制造”和“模仿”的区别。如果中国多一些像周浩这样执迷“技术”的人,不以在技校学习低人一等,不以做工为糊口饭碗,而是倾注生命激情,中国制造,必然也有让人惊叹的一天。

  再说这些年大学扩招,学生像流水线上的产品源源产出。但因为和市场需求脱节,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越来越显得严重。因而,大学生“回炉再造”改上技校,已经不是新闻,而是形势变化的需要。前不久传出消息,称未来台湾将有1.4万名教授失业,原因就在“少子化”导致生源不足,而大学却遍地开花盲目扩张,平均每县都有。内地也有类似情形。从预防风险出发,我们也应烧热技校的炉灶。(雷钟哲)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