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教育应成全民“必修课”

27.03.2015  13:57

  万米高空上,一位高血压患者突然发病。就在机长和机组人员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时,从乘客中间匆匆走出三位医生,一问个个都是医学博士,他们帮助患者止血、降低血压,并做心理疏导,险境随即化险为夷。昨天,国航工作人员介绍了当时的情况。(3月25日《重庆晚报》)

  好在,飞机上有三位医学博士救援,否则或将贻误病情,给患者增加病痛。但是,谁也不能保证,每一位突发患者都会像这名患者一样幸运,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妥善救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由于救急知识普及率低,一旦遇到紧急救治,绝大多数民众除了等待救援外,很少有人知道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急救应对的事实。

  急救是一门科学,涉及急救知识和实用技能,只有比较系统和全面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才能有效进行现场急救。若缺乏急救知识和技能,不仅会延误最佳救援时期,还可能会因为急救不正确而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然而,目前我国应急教育普及率仅为1%,与发达国家平均50%的普及率相差甚远。 

  在分秒必争的救援现场,世界公认的黄金抢救时间是意外发生后的前4分钟。救援现场,多一个人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就会多一点安全保障。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市民都掌握一定急救知识和技能,美国每4个人中便有1人具备基础急救知识,新加坡每8个人中有1人接受过急救知识的培训。不容置疑的是,我国现在市民的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相对匮乏,大大限制了院前急救的抢救成功率。上海浦东新区曾经一项对12000名市民的调查显示,面临突发事件需要急救时,74%的人选择报警,18.4%的人大声呼救,96.3%的市民把救人的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 

  普及率十分有限的急救教育现状,无不警示我国急需补上急救这堂生命教育课。之所以形成这一历史性欠账,探其究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少系统和全面的培训。偶尔开展的一些零散的培训,大多又流于形式,难以形成系统性计划和制度,往往会出现培训面小、普及性不够的状况。  

  因此,笔者建议,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并建立急救员认证平台,建立健全保险机构、社会公众和急救培训机构的急救培训制度,培育公众急救培训市场,发展公众急救培训服务;二要让急救教育进校园进课堂。急救教育,课堂教学的方式最为有效,掌握的知识也更多,且教育成本低;三要立法普及急救教育。鉴于很多国家都有法律条文要求18岁以上公民必须学习急救知识,要求企业必须根据职工人数,配备持有急救员合格证的工作人员的有效举措,我国也应该出台专门针对急救工作的全国性立法,让急救教育成为全民一堂必修课。(禄永峰)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