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计划建设成为街区制小区改造优秀试点城市

24.07.2017  13:53
  近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南宁市开展街区制小区规划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提出结合街区制小区规划建设理念,遵循“多样化改造、各有实现、各具特色、统筹兼顾”的改造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具备改造条件的试点小区进行街区化提升与控制,致力于打造“五个一”工程,实现“路网密度达标,机非交通分流,公交服务扩大,街区活力提升”目标,把南宁建设成为街区制小区改造优秀试点城市。其中,嘉园小区片区、南棉片区旧城区改建项目、大板二区等多个小区纳入南宁市街区制小区拟试点项目推进,逐步向全市推广。

  如何理解街区制小区?街区制建设对南宁市城市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工作方案》出台后会给市民生活带来些什么?为此,采访了市规划管理局相关负责人,针对这些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一一答疑解惑。

   并非简单的“拆围墙

  街区制强调空间的开放和设施的共享

  早在201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的“推广街区制,逐步打开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引发热议。今年2月6日,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7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探索南宁市‘街区制’改革试点,开展街区微改造,打通道路微循环。在部分社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幼儿园、文化室、卫生服务站和体育场所等‘五个一’工程,逐步构建社区‘15分钟生活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探索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模式。

  街区制是什么?街区制小区的建立对市民生活有哪些影响?“街区制是对世界城市规划经验的总结,也是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市规划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影响了路网布局,形成了“丁字路”“断头路”,是造成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出行。而街区制小区是以小街区形式组织建设的开放性城市住区,强调空间的开放和设施的共享,具有单个街区规模小、用地和功能复合、易于社会交往、资源共享性强、利慢行利公交等系列特征。

  街区制小区的内涵并不是“窄马路、密路网”,而是其“开放”“共享”的内在要求。推广和建设街区制小区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方便城市机动车的出行,而是为了创造更好的非机动车、步行的交通空间和利于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从而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宜居、易行的城市生活环境,使城市的社会生活与城市物质空间能够有机相融,从而凝聚出城市的人性和人文魅力。

  “推广街区制,逐步打开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并不是“一刀切”,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拆围墙”。据该负责人透露,中央、自治区、南宁市关于街区制的意见,明确了以下几个内容:一是肯定了街区制;二是明确了交通问题是现阶段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的主要问题,打开既有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的主要目的是缓解交通问题;三是街区制只是一个方向,具体实施要因地制宜并尊重民众意见。

   南宁为何要推广街区制?

  是改善我市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重要途径

  从现状来看,南宁市已经暴露出非街区化现象明显、路网密度不高、机动车和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持续增长等问题,“在南宁市有统计数据的2300个建成小区中,5公顷以上小区数量只占12%,面积却占44%。这种非街区化现象给南宁市带来了支路交通不畅、居民社会交往淡化、公共安全难以实现社会监管、城市公共设施共享性差、居住小区空间形态趋同等一系列问题。”该负责人分析,加上大量而持续增加的机动车和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有限的道路资源,使南宁市的道路交通问题不断凸显,在部分地区交通拥堵已成为常态。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给市民一个畅通的出行环境?据分析,从南宁市的城市路网结构看,实施街区制小区建设和改造,能够提高城市路网密度,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而且,在城市路网资源有限,公共交通发展缓慢,人车矛盾加剧的窘迫环境下,通过街区化改造和街区制小区的建设,一方面提高支路网密度完善路网系统,另一方面分流非机动车交通,解决非机动车与机动车、行人争道的问题,完善城市慢行系统,一举双得,无疑是南宁市当下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一条重要途径。

  此外,街区制鼓励多样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它的推广建设对南宁市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推进中国绿城建设,创造现代宜居城市的目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街区制创造出的较高的居住密度和街巷空间体系,将促进城市道路结构的完善,使城市建立起良好的‘微循环’系统。丰富的街巷系统,不仅提供了充足的临街公共界面,还催生多样性的街道生活。公共界面将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就业、消费以及休闲空间,为城市提供多样的活动空间。”该负责人说。

   街区制小区该怎么建设?

  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建立完善片区内慢行交通网络

  《工作方案》主要分为近期(2017—2018年)和远期(2019—2021年)开展街区制小区规划建设工作。其中,2017—2018年,我市将开展试点改造规划、建设工作,并做好规划建设审批服务相关工作。具体来看,一是对嘉园小区片区、东盟十二国园区等现有成熟小区进行微提升,通过对完善该片区城市道路网络系统的微调整,在不涉及用地产权、土地权属的情况下,打通断头路。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建立完善片区内慢行交通网络。提升沿街界面,完善片区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公共自行车租赁及停放点。

  二是对九洲国际+幸福里等在建项目进行街区制控制,优化场地出入口设置,利用华润中心及九洲国际各自建筑退后用地红线的空间,在两个地块之间形成一条通行机动车和行人的通道,宽度约12米。利用地下人行通道,对两个地块的地下商业空间进行连接、对外开放。缩短两个街区间市民步行交通的距离。

  三是对南棉片区旧改、大板二区等即将建设的项目进行街区制设计控制,市规划管理局调整相应控规,提出设计条件。实现对规模尺度、路网密度、容积率调控、建筑密度、建筑退线、共建配套设置、建筑界面贴线率、围墙等内容的控制。

  从远期(2019—2021年)来看,我市还将提升社区管理系统,改善街区巡防制度,完善城市治安管理系统机制,增加城市治安管理人力资源;增加安防基础建设投资,将智能化和互联网技术应用到街区制小区的安全保障工作中等。由试点逐步向全市推广,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的若干小区进行街区制改造建设试点,以摸索各类型街区制小区改造规划建设经验,为日后大范围推广街区制及出台配套政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