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我闻·乡愁)回家的路,越来越好走

09.02.2016  17:06

图为家乡新开通的高速公路出入口

  新华网南宁2月9日电(记者唐荣桂)除夕的前一天,坐在返乡的高铁上,回想二十多年的回家路,我颇多感慨。二十多年的回家路,也见证着家乡的发展。

  我的家乡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的一个小山村,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多地少。念小学时,小学离家只有几十米,每天中午和傍晚放学后,赤着脚在山路上蹦蹦跳跳,回家吃妈妈做的饭。90年代的山村物质还很匮乏,肉只能在过年时才能放开肚皮吃,有一年由于发洪水,家里种的稻谷发了芽,但还是得吃,那苦涩的味道,至今清晰依旧。

  小学毕业后,到镇里上初中,回家变成了每周末一次。学校离家10公里,为了省钱,往往和小伙伴们走两个小时的路回家。那时的路还是泥土路,遇到下雨天,满地泥泞,无从下脚。

  读高中时到了市区,回家更加少了,每年寒暑假各一次。从桂林到村里,需要先坐3个多小时的班车到镇里,再坐农用车回村里。这时回村的泥土路变成了碎石路,雨天没有了泥泞,但晴天依旧尘土飞扬。

  在北京求学6年,每年只回家一次。北京到桂林,近2000多公里,春运时曾买过历时28个小时的站票,一路坐立不得,但挡不住归心似箭的心。小孩的哭泣声、返乡农民工的倾诉声……世间百态,声声入耳。这时候镇里到村里通了水泥路,再也不用忍受漫天尘土和满地泥泞。

  工作后,回家的次数更少,回家的时间更短。今年,家乡通了高速公路,从广西的首府南宁市回家,先坐两个半小时的动车到桂林,再换上走高速公路的大巴车,全程4个小时就能到家。

  回家的路,越来越好走。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随着水泥路、高速公路的开通,越来越多的家乡特产走出大山,越来越多的乡亲脱贫致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买上了小汽车。现在的家乡,早已告别了物质匮乏,乡亲们不再满足于吃饱饭,而是更加注重精神的富足。图书馆、文化馆、篮球场等文化设施,成了他们下一步的追求。(完)

 

 

[责任编辑: 胡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