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淘金”·留在城市·老家牵挂

12.02.2015  16:34

新华网南宁2月12日电(董振国 何伟 赵刚)岁末隆冬,南方建筑工地仍旧热火朝天。迎着朝阳、背着落日,广西南宁、百色等多处建筑工地上,到处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忙碌身影。他们依靠技能“淘金”,培训诉求强烈,创业激情旺盛,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是他们永久的牵挂。

(小标题)技能“淘金”天地宽

晚上8时许,隆隆机器声中,记者来到南宁市青秀区万达广场项目工地,遇见一身牛仔装扮的18岁农民工陆纪宋。他很腼腆,但聊起电力安装来就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2013年7月从河池市都安县职教中心毕业后,陆纪宋曾到广东、贵州等地建筑工地干过电工,来这里刚满1个月。工地正在起一栋60层的高楼,他和另一位电工负责整栋大楼的电力保障,月工资6000元。  “有技术的工友每月都能挣五六千元,小工、杂工只能挣三四千元。”陆纪宋说,每天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哪里出现问题就得立马赶去处理,凌晨两三点也是随叫随到。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偶尔不小心被电到,会从手麻到整只胳膊。期待多参加一些技能培训,考上中级、高级电工资质。

经常感到知识不够用,买了大量书籍自学,现在能看懂建筑图纸了。”广西田东县农商行建筑工地31岁的钢筋管理工黄承递说,他初中毕业后曾到广东、海南、浙江等地打工,在建筑工地上“挥汗”15年了。现在带着几十号钢筋工,每月工资6000元左右。他希望今后能当建筑老板或高级技术工人。

同样在南宁市青秀区万达广场项目工地,29岁的王秀军带领一支160余人的砌墙和抹灰班组,其中80后、90后占了三分之一。砌墙工分为一等工、二等工、三等工,他说:“不少‘小伙伴’属于一等工,是这家工地上的‘主力’。

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可达说:“与父辈农民工不同,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一定技能在城市‘淘金’,他们对职业规划、技能培训的需求相当强烈。他们适应性更强、出路更宽广。

(小标题)“要在城市寻找机会

衣衫破旧、蓬头垢面,在工地上端着饭盆,吃着陈米做成的饭、没有油水的青菜——这是老一辈农民工给人留下的印象。新生代农民工早已摆脱这一模式,他们更多地把在城市打工作为开眼界、找机会的手段。

家住云南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黄连河村的李家庭今年18岁,在记者采访他的半小时里,他用酷派手机一会儿发微信,一会儿聊QQ。下班后他最喜欢用手机上网,聊聊天,听听歌,也会看新闻资讯,上街买衣服要挑喜欢的牌子。“父母都在家务农,我不想回到农村去,我要在城市寻找机会!”他倔强地说。

南宁诚众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邱雪凌说,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家庭负担不是很重,兄弟姐妹也不多,普遍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对工作环境和自我发展要求更高。25岁的建筑工田石德说:“老板要和善,工友好相处,业余要有文娱活动,让大家工作有尊严、未来有发展,这样的工地会优先考虑。

在南宁市“霖峰1号”工地,来自百色市田林县24岁的建筑工卢逸说:“这里按工时结算,不下雨的话一月能挣五千多块钱。要是能拉起一支队伍就不一样了。俺村一个伙伴一年接几栋楼房的活儿,听说每年能挣几十万。

31岁的南宁市青秀区万达项目工地木工工长冯敏说,这两年房地产市场不太景气,建筑工地上的活儿会越来越少,现在他一边打工攒钱,一边参加机动车维修培训,希望开个汽车维修店,自己单干当老板。

(小标题)留守老人与孩子是最大的牵挂

在南宁市青秀区万达广场项目在建高楼上,25岁的程志踩在两根钢管上支架子,不禁让记者捏一把汗。“架子工是最危险的工种,我的诉求很简单,就是老板不拖欠工资,再给上工伤保险。过春节要花钱,不满周岁的孩子每月奶粉就得两千元。”他说。

在新生代农民工中,不少“夫妻档”在同一工地干活,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是他们最大的牵挂。去年春天,27岁的张邦波陪同丈夫来到南宁市青秀区万达广场项目工地,主要干些杂活。“过年才回家待几天。心里最担心老人带不好孩子,每天都往家里打电话。”张邦波说。

黄承递的妻子在工地食堂做饭,还带着咿呀学语的儿子。由于是家中独子,黄承递在南宁租了套房子把父母和两个上学的女儿送去,一年房租、学费和生活费在5万元以上。“这不是一笔小数目。我和妻子一年到头在外打工,就是想让老人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让孩子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学习生活环境。”他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