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光烹成一道美食

17.12.2014  16:06

■花山漫笔

林  虹

集聚阳光的味道,舒展阳光的颜色,一朵花开得正好之时,将豆腐、肉末和葱花包裹其中,成为它的秘密。清淡、清甜、清雅,是它的味道,有点闲适和散淡,恰似理想生活的况味。这是我喜欢的瓜花酿。小时候,只要一听到“剁剁剁剁”的声音,我就知道,母亲又做酿了,心里欢喜雀跃。而今,母亲远在南宁生活,我只有自己动手做酿了。我把想念酿在瓜花里,酿在心里。

作为客家人,除了知道酿是一道客家菜,祖籍中原外,我对关乎这些饮食的文化印记从未探究。现在,我想知道它们的印记。

那么,该从西汉那个有阳光的日子说起吧。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在贺州置临贺县。之后的历史里数次易名为临贺郡、贺州治、贺川县、贺州、贺县等,都少不了贺字。一个贺字,拆开来,便是加和贝。古时候,以贝壳为币,如此,不断地加钱,便为贺。这美好的祈福,潜行在贺州蓬勃发展的商业文化里。历史上,贺州就是商业流通的重镇。而八个埠头,原是贸易的码头,最后成为八步的说法,也印证了贺州人智慧、勤劳、团结,有经商意识的性格。

再加上贺州“三省通衢”的地理位置,这座位于湘、粤、桂三省交界处的城市,是中原文化、百越文化、湘楚文化等诸多文化的交融之地,也是多民族聚居地,尤以客家人和瑶族同胞为多。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缘故,也由于多种文化的交融,贺州的饮食文化无疑也带着这些文化的印记。

比如客家菜,这是贺州的主菜。客从中原来,最早的印记应该是从公元前222年的那个夏天开始,秦始皇的得力干将屠睢率领50万秦军平南越,沿潇贺古道,从湖南的道县进入贺州,带来了中原文化。这些秦兵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后来,南下的秦兵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之后是东晋、唐宋等朝代,一些客家人为避战乱,从中原迁徙,途径福建、江西、广东到了贺州。这一路走来,也带来了各地的饮食文化。而潇贺古道成为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后,也融入了各种文化。这些文化与当地的文化交融、碰撞,相互渗透,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一些印记慢慢淡了,客家菜却在这种变迁中仍带着鲜明的印记——原汁原味、清淡清雅,保持着原菜的本色。比如酿,这应是中原饺子的延伸,从中原的面到用南方的各种果蔬来做酿,把故乡酿在心(馅)里,不仅是思乡,也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随遇而安。

除了客家菜,香辣的湘菜、清淡的粤菜也在此汇集,川菜、赣菜等在贺州也有一席之地。丰富的饮食文化和贺州精神之一的“开放包容”一脉相承。这从贺州的语言也可看出。贺州有29种方言,是全国少见的多语言多方言地区,语言之丰富,被称为“语言博物馆”。贺州人通常会说四五种语言,客家话、白话(粤语)、普通话、西南官话、壮话等,应用自如。因此,在贺州,没有陌生的感觉,哪一种话都能找到相应的语境。

2100年,这是贺州的历史。这漫长的时光沉淀了多少文化,多少世事,多少沧桑,多少记忆,而这些,都被烹成了一道美食,在舌尖,慢慢品尝,慢慢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