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服务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广西抓“十件事”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11.05.2017  01:50


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是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是一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攻坚战。今年我区在往年改革基础上,重点抓好“十件事”,更好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改革目标,尽量满足企业“就近、便利、高效”的办事需求。

  一

加快推进政府部门涉企信息归集,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记于企业名下。

背景:以往,涉企信息的采集,部门之间不仅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而且还是“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部门之间的对垒,形成了信息孤岛,既不利于政府部门对企业提供有效服务,也容易让企业对政府部门的“分裂”产生反感。

进程:2016年11月,自治区工商局与自治区质监局、南宁海关等8个部门签订了数据归集与共享协议,进一步促进政府部门间企业信息开放共享。

积极推进“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朋友圈”,更好地解决企业在商事登记过程中办证多、跑腿多的问题。

背景:以前,企业除了办理营业执照外,还得分开办理各种各样的证件。这就意味着企业外出办事时,还得抱上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等一大摞证件出门,四处奔走,重复验证,费时费事,办事效率低,企业很烦恼。

进程:2015年以来,工商部门先后实施“三证合一”“六证合一”“两证整合”等证照整合改革,不断减少审批环节,减少重复登记行为,缩短审批时限,节约政府和企业成本。我区把多部门的证件信息融在一起,形成企业唯一的身份证,一证走天下正逐步实现。目前,“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在全区各领域也得到普遍认可。

深入推行企业电子营业执照和登记全程电子化,进一步强化注册登记便利化,同时进一步提高个体工商户、农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的电子化水平。

背景:纸质的营业执照,容易损坏或丢失,携带也不方便,会给企业带来诸多不便。

进程:2016年广西推行电子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截至2016年底,全区14个设区市均开通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2017年底全区工商系统将开通涵盖所有业务、适用所有企业类型的网上登记系统,各类型企业的设立、变更、注销、备案等各个业务环节均可通过互联网办理,实现区域全覆盖、业务全覆盖、企业类型全覆盖。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网上办理或窗口办理,实行线上线下“双轨并行”。

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探索推进跨部门的“双随机”联合抽查,以减少对企业的重复检查、多头检查。

背景:企业在经营中,最怕的就是应付各执法部门无序的检查。这种“一人得病,全家都得吃药”的监管模式,对诚信守法的企业来说,是一种莫名的折腾。此外,一些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心存杂念,到处开展权力寻租,也很容易滋生腐败,群众十分反感。

进程:为做好“双随机、一公开”工作,自治区工商局、编办按照自治区政府要求汇总区直各单位“一单两库一细则”,出台了“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涉及近32项随机抽查事项;建立市场主体和工商执法人员名录库,库内有企业51.6万户,个体144.6万户,农专2.6万户;截至2016年底,共有自治区安监局、质监局、食药局、公安厅、财政厅等31个区直单位报送了“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情况,其中26个单位建立了“随机抽查事项清查”,24个单位建立了“检查对象名录库”,26个单位建立了“执法人员名录库”,13个单位制定了“随机抽查工作细则”。

简化和完善市场主体快速退出机制,扩大企业和个体户简易注销改革,缩短企业退出周期,提高登记效率。

背景:以前,企业“出生”难,“死后”注销户口也很难。一些企业关闭后,要想注销相关证照,没有一年半载办不下来。一些部门的注销手续事实上变成了工商注销的前置手续,进一步增加了企业退出市场的难度。

进程:2017年3月1日,广西与全国同步在全区范围内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对符合条件的未开业企业或无债权债务的企业,由其自主选择适用一般注销程序或简易注销程序,这标志着我区已基本建立市场主体退出便利化机制。

推动建立政府部门间的联合惩戒机制,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分类分级地开展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的信用联合惩戒和动态监管。

背景:以前,一些企业及个人违法或失信之后,换个马甲又可以出来混了。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共治机制,导致违法失信者总能逃过一劫。

进程:为建立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2016年5月,自治区工商局、发改委联合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38部委印发的《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通知,启动了对失信被执行人在公司登记注册环节的任职限制工作。截至2017年3月底,在公司登记环节拦截失信被执行人任职申请共1400人次。

继续深化“先照后证”改革,及时动态管理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完善全区企业登记信息“双告知”工作。

背景:“先照后证”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决策,是商事制度改革、实现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进程:我区自2014年9月1日正式实施“先照后证”改革以来,全区工商系统各级机关全面落实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明确的148项、自治区地方性法规设置的30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事项,市场主体在申请设立登记时需要提交的前置审批文件较改革前减少了85%。工商部门开通“双告知”信息推送协同监管平台,实现工商登记注册信息实时推送有关审批部门。

拓展和完善“小微企业名录”的功能,进一步发挥促进扶持政策实施、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的功能作用。

背景:一直以来,群众对政府扶持“草根企业”充满期盼。如何帮扶小微企业做强做大、提高小微企业出生率和成活率,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进程:2015年9月29日,自治区工商局依托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的小微企业名录广西频道正式上线运行,向社会开放。小微企业名录是积极搭建信息沟通“桥梁”,建立小微企业信息互联互通机制,着力解决企业、社会与政府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下一步,小微企业名录广西频道将开通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功能,切实提高小微企业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健全完善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按照“全国一张网”的要求,加快形成统一的监管数据库,实现各部门涉企信息的无缝衔接。

背景:一些企业违法经营,但惩罚太轻,违法成本低,不利于公平竞争,社会反映强烈。打造信用社会,民心所向。

进程:2014年初,我区积极推进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实行了企业年报和企业即时信息公示、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公示信息抽查等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截至2017年3月底,全区公示市场主体登记备案信息494.23万户,公示企业动产抵押信息4615户,公示股权出质登记信息5394户,公示行政处罚信息4.04万条,行政许可信息135.43万条,司法协助信息3824条,检查抽查信息7.48万条。

继续推进企业名称核准改革,完善企业名称查询、比对系统,提高查询、选择、审查的自动化程度。

背景:以往,企业要想起个心仪的名字,申请人必须得前往工商窗口办理。一旦遇到重名、禁用或限用的名称,就得重新申请,多次跑腿,十分麻烦。

进程:2016年11月,广西率先开放了自治区、市、县(区)三级名称库,供广大投资创业者使用,当创业者设立市场主体申请时,可通过网上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进行名称查重,减少了企业名称命名的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