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抗战老战士参加阅兵式心潮澎湃

08.09.2015  11:57

时至今日,宋鸿基聊到抗战岁月仍情不自禁地敬礼。  记者周旋  摄

  “历史虽过去,疤痕还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苍劲有力的笔风、端正庄严的字体,出自101岁高龄的抗战老战士宋鸿基之手。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中,宋鸿基作为抗战老战士代表受邀前往北京参加纪念活动。

  阅兵式上,老兵乘车方队备受关注。齐整的军装映衬着老兵饱经风霜的脸庞,佝偻的身影却敬出最端正的军礼,不禁让人肃然起敬。9月7日,记者采访了出席纪念活动的宋鸿基老人,倾听他细说亲历抗击日寇、在炮火中救治伤兵的故事,感受他出席纪念活动的激动之情。动情之余,宋鸿基情不自禁地敬礼。

  投笔从戎

  抗战岁月毅然入伍

  宋鸿基是广西龙州人,中共党员,归国华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退休主任医师。出生于1914年12月的他,1916年随父母到越南,1928年回国,1943年于广西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应征入伍,任四战区医防大队的一名少校医防小队长。在柳州、桂林等地配属第46军卫生处开展工作。1944年底在贵阳市加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任一医疗队区队长,从事伤兵、难民的救治防疫工作,直至抗战胜利。说起那段血与火的光荣岁月,宋鸿基无比激动……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条件艰苦,宋鸿基至今仍记得当年前往柳州双桥,配合第46军卫生处工作的情形:“当时在柳州双桥的部分驻军和群众感染流行疾病,病房有限,我们就利用民房设立简易病房,收治病号,用914静脉注射液进行治疗,十分见效,全部病号都治愈出院。”为了预防流行疾病的扩散,宋鸿基和战友们给整个第四营的士兵进行蒸汽灭虱,效果也十分不错。此外,他还给第46军卫生处开了一个短期培训班,为该卫生处的卫生员们讲了当时几种常见传染病的特点以及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学以致用

  火线勇敢救助伤员

  1944年,宋鸿基应上级部署,跟随前线医护队前往贵州,加入驻扎在贵阳图云关密林深处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担任救护总队第四大队45中队452区队长。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里有来自波兰、德国、奥地利、苏联等国家的国际友人,还有毅然返乡共赴国难的爱国华侨。面对日军的疯狂掷弹,战士们同仇敌忾,全力奋战,一批批重伤员从战场被送到救护总队驻地,生命危在旦夕。抢救十分紧迫,宋鸿基和其他医生常常一连工作10多个小时,疲倦了就用冷水浇头再继续工作……

  公路常遭到轰炸,运输队员伤亡惨重,医疗器械和药物的运输成为难点。为了第一时间抢救伤员,宋鸿基和救护总队医护人员不惧危险,奔赴前线搜救伤员。

  宋鸿基说:“图云关对于医生来讲是一个竞赛场,我们都以图云关为起点,奋勇前进,奔向前线,救治伤员,这是我们的责任。

  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宋鸿基才撤离贵阳,被安排到柳州难民医院工作,1949年,宋鸿基调到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担任主任医师,直到1986年才退休。

  难忘岁月

  百岁老人参加阅兵

  9月7日下午,记者在宋鸿基家中见到了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身着绿色军装,挂在胸前的“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专用标志徽”闪闪发亮,抚摸着这枚光荣的徽章,宋鸿基饱经风霜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参加阅兵是我这一生中最幸福的事!

  宋鸿基的孙子宋尧华告诉记者,宋鸿基被安排乘坐1号受阅车,经过天安门。在阅兵现场,宋鸿基亲眼看到训练有素的部队和先进的国产各型装备,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样的部队是国家的脊梁,是维护和平安宁的重要力量。

  宋尧华告诉记者:“那是爷爷最开心的一天。”在北京除了参加纪念活动,去卢沟桥和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走一走、看一看也是宋鸿基老人的心愿。

  9月4日上午,在亲人的陪伴下,宋鸿基来到了卢沟桥和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在卢沟桥上,宋鸿基最大的感受就是要铭记历史,在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参观之后,宋鸿基还在观众留言簿上写下:“历史虽过去,疤痕还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记者 杨盛)

编辑:韦玮

南宁市2017年春季主体班开班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讯(记者 胡光磊)3月20南宁新闻网
南宁质监部门深入企业开展帮扶调研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讯(记者 杨玲 通讯员 黄南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