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艰难搭建的救灾“空中通道”

29.04.2015  12:08

      记者手记:两天两千公里 艰难搭建的救灾“空中通道

  28日16时30分左右,成都军区第十三集团军某陆航旅6架进藏救灾的直升机抵达西藏日喀则某机场,新华社记者跟随50余名前来救援的部队官兵,经过两天时间,从成都出发,途经甘肃、青海,翻过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口,航行2000多公里,见证了一条抗震救灾“空中通道”艰难搭建起来的过程。

 

  4月28日拍摄的震后樟木镇。受尼泊尔强烈地震影响,西藏聂拉木、吉隆、定日、萨嘎、仲巴、亚东、拉孜、普兰等县受灾严重。4月28日晨,新华社记者来到地震重灾区之一的聂拉木县樟木镇,深入了解受灾情况,拍摄到了当地群众灾后的生活画面。  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4月28日,武警西藏总队聂拉木县中队官兵冒雨清理排水渠。当日,西藏地震灾区聂拉木县遭遇雨雪天气,武警西藏总队聂拉木县中队出动兵力对聂拉木县城通往樟木镇公路沿线重点滑坡地段排水渠进行清理,努力保障聂拉木县城至樟木镇交通“生命线”的畅通。 新华社发(张权  摄) 

  4月27日,天还未亮,记者赶到成都军区第十三集团军某陆航旅的成都基地。陆航旅旅长杨磊向记者介绍,从成都进藏的救援“空中通道”有川藏线和青藏线两条线路,由于川藏线地势险要,天气变化快,所以此行选择途经甘肃、青海,由北线进藏。这条线路虽然可行性高,但须跨过藏北高原,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山口,路途遥远、条件艰苦,对飞行员的操作要求严苛。 

  7时40分许,成都军区第十三集团军某陆航旅的6架直升机在成都基地升空,目的地西藏日喀则。 

  10时40分许,机组到达甘肃天水某机场,短暂加油、补给后,立即赶赴青海格尔木。 

  18时30分左右,直升机抵达青海省格尔木某机场,结束当天近12个小时的飞行航程,部队官兵们异常疲惫。 

  28日天刚亮,6架直升机从青海省格尔木境内的某机场起飞,开始此次航程中最危险的一段路线。9时许,机组抵达海拔5000多米的昆仑山,此时山口风势较大,而运输直升机的极限海拔为6000米,机上颠簸起伏,温度接近零下5度,两名记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心慌、胸闷、恶心的感觉持续大约半个小时。10时30分左右,机组通过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山口;12时许,6架直升机降落在西藏那曲,此时早已做好准备的加油车和救护车立刻来到机组旁进行补给。5个多小时的高海拔飞行,记者的身体已经透支。 

  杨磊告诉记者,原本的计划是机组从那曲飞往拉萨贡嘎机场加油补给后,再前往日喀则。然而前方传来消息,樟木道路中断已经两天,6000多人被困,缺水缺食物,急需空中运输投入救援。杨磊随即告知前线指挥部,由于从格尔木到那曲一段航程多是顺风,为机组节约了航空燃油,目前存量能够支撑直飞日喀则。机组决定不在拉萨停留,节省宝贵时间,直接赶往日喀则。 

  简单休整后,直升机组再次升空。当天16时左右,陆航旅6架军用直升机终于抵达日喀则。此时,一名机长才悄悄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高海拔长途奔袭其实非常危险,多亏了天气晴好,才能安全迅速地到达目的地。 

  无暇休整,旅长杨磊立刻与在日喀则当地抗震救灾的部队取得联系。记者了解到,目前樟木周边仍有近6000人被困,缺水、缺食物,道路虽然抢通,但次生灾害隐患较大,加之当地地势险要,落差极大,且没有适合直升机降落的平整空地,机组决定原地待命,如29日天气晴好,等待时机赶赴樟木。(记者萧永航、薛玉斌)

编辑:梁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