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侗族非遗:木构建筑不用一钉一铆

12.12.2018  12:32

  【解说】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以风雨桥、鼓楼、吊脚楼为代表,均是凿榫打眼,榫卯连接,不用一颗铁钉,就能做到铆接缜密,百年屹立不倒。为探寻侗族木构建筑的精妙,近日,中新社记者来到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景区,实地采访侗族“鲁班”——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似玉。

  【解说】程阳八寨中的程阳永济桥可谓是侗族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又名程阳桥,杨似玉与其有着不解之缘。程阳桥由杨似玉的爷爷于1912年发起建设,集桥、廊、亭三者于一身,有5座塔式桥亭和19间桥廊,桥长64.4米,宽3.4米,高10.6米。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因其建筑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说】程阳桥耗时13年于1925年建成,且未使用一钉一铆,屹立在林溪河上。1983年一场洪水冲垮一个桥墩,由于连接紧密,导致桥体大面积的损毁。

  【同期】杨似玉 侗族木构建筑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

  冲垮了它才倒一个墩的,一个亭子。它所以榫卯结构,砖枋连接的很好的很紧的,它也是拉第二个亭子也是拉倒去。所以垮了两个亭子,中亭那个也是这么歪,(但是也)都不倒下去。

  【解说】程阳桥被冲毁后,杨似玉的父亲组织村民进行修缮工作,杨似玉成为主力之一。程阳桥的支柱均是由上百年的杉木支撑,修复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到河流的下游寻找被冲走的梁材,以保留程阳桥最本真的样子。

  【同期】杨似玉 侗族木构建筑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

  这种(上百年)木头不是难找,这种是属于国宝来的,要找原来的构件来,装进去比较好,但是现在维修文物的,不可能我去维修全部搞新的,这种不是文物了。

  【解说】程阳桥良好的修复效果,让当时28岁的杨似玉得到机会去南宁,参与广西文物苑风雨桥、鼓楼、寨门、戏台等木结构建筑的建造,从此名声大噪。他从来不用绘制任何图纸,看过地形后便图形于心。被誉为“世界第一鼓楼”的三江鼓楼,便是以杨似玉为首的民间楼桥师傅队伍携手建造而成的。

  【解说】至今,杨似玉设计和参与建造的吊脚楼达100多座,各种类型的风雨桥300多座,带出的徒弟200多人,他的建筑作品遍布桂、湘、黔等地。但是近年外出务工的村民逐渐返乡,砖木结构房屋兴起,逐渐替代了原来的纯木结构,让杨似玉倍感忧虑。

  【同期】杨似玉 侗族木构建筑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

  大家都到广东去打工,看到外面起那种高楼大厦,有去打工十年八年,有点钱就来这里,但是建这种砖房呢,有点不好在哪个地方呢,破坏我们(的)房屋生态,破坏完去,问题是我们现在这个景区,大家来看都是砖房,没有那种古老的房子,不好看。砖房就有一种(特点)好一点,什么好呢,主要是防火安全一点,但是住是比不过木房子好住的。

  蒙鸣明 王以照 朱柳融 广西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