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广西象州军田村古城

11.11.2014  10:44
【核心提示】 八桂网 资讯 11月11日消息,久闻象州县罗秀镇军田村曾发现一块刻着小篆体“桂林郡”三个大字的石碑,又有文史学家论证军田村古城遗址是秦代桂林郡治,属于“广西第一古城”,很是心驰神往。金秋十月,有幸跟随县政协组织的广西第一古城调研组亲临军田村,一窥究竟。               八桂网 资讯 11月11日消息,


  俯瞰军田村全景。(韦广锋 摄)


  久闻象州县罗秀镇军田村曾发现一块刻着小篆体“ 桂林 郡”三个大字的石碑,又有文史学家论证军田村古城遗址是秦代 桂林 郡治,属于“广西第一古城”,很是心驰神往。金秋十月,有幸跟随县政协组织的广西第一古城调研组亲临军田村,一窥究竟。

  “自古建邦之国,先取地理形势。”罗秀镇军田村位于象州县境东部,距县城30多公里,驱车不到1个小时即到。军田村坐落于马鞍山脚下的河流冲积平原上,传说军田村因秦代在这里实行军屯得名。村前2公里处为罗秀河,村后是黄汉河,沿河下20多公里到柳江,沿江上可达 柳州 ,下可至 梧州 和广州,水路 交通 便利。军田村位于秦桂林郡中部,是南北陆路 交通 要道。史料记载,宋景德四年(1007年)赵恒帝称“象(今象州)为名郡,克壮炎荒,地控百蛮。”升为防御州,这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确实如此,置身于军田村,这里地势平坦,村庄北、南、西三面均有河流蜿蜒而过,东面孤峰挺拔,利于瞭望,当时选择在此筑城,不仅易守难攻,而且联络和运输十分便利。“自古建郡县治所之地,先取地理形势。军田村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是秦朝设立桂林郡治的地方。”随行的象州文史学家陆干斌告诉笔者。

  漫步于军田村古城上,仿佛看到军旗猎猎,金鼓喧天,士兵们身穿金属铠甲,手持戈、矛、钺、铍等长柄兵器,或值勤,或操练,或警戒,或巡逻,日夜负责边郡戍守。《说文》云:“城以盛民也。”军田村古城规模宏大,可容纳300余户,2000多人。《前汉书·严助传》载:“越为人众兵强,能难边城。”约在战国时期,已有军田城池。城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300余米。现残存底宽约10米、上宽3米余、高8米多、长800多米的土夯城墙。据村中老人回忆,军田村四围在20世纪50年代还存在比较完整的古城墙和东、南、西、北四个古城门。只可惜在“大跃进”时,铜鼓墩、四个古城门和古城南、西、北三面的古城墙已被人为拆毁。

  我们来到村前,早在1996年6月因雨倒塌的土夯闸门已不复存在,闸门左边重约500公斤的石马已不知去向,右边的石狮子至今仍完好无损。当年闸门倒塌时,村民发现一块长约50厘米、宽30厘米、厚10厘米的石碑,碑上刻着阴文小篆体的“桂林郡”三个大字。

  “我那天早上想去赶中平街,推单车出来到闸门处,发现闸门已倒塌了,就看见一块石碑,石碑完整,没有缺角,字面朝上,字体弯弯勾勾,我一眼就认得出是‘桂林郡’三个字,下午4点赶街回来时就不见了,不知道谁拿走了。”采访中,第一个见碑者村民韦德球还能很清晰地回想当时的情景。

  “大约在1996年6月份,我们军田村连续下了两天大雨,村前闸门被雨水冲倒,我们村的韦德球路过时发现一块石碑,我也刚好路过,我就把石碑拿到6米外的树脚看,发现石碑上刻有三个字,是篆体字,横着写的,碑文的笔画是凹进去的,和食指一般大小。我只晓得前面两个字是‘桂林’,当时刚好本村韦明凡走过来,他认识第三个‘郡’字,我连起来读三个字是‘桂林郡’。”第二个见石碑者村民韦卓凡也向笔者证实石碑曾现身军田村。韦卓凡还当场凭记忆用粉笔写出了“桂林郡”碑文三个字。

  据韦卓凡介绍,石碑是黑色的,碑面光滑,字迹清晰,当时他想拿回家,本村六婶挑着箕去做工路过,对他说有字的石碑扛回家不吉利,于是,他就搬到距离闸门不远的一根电杆边放。到了黄昏,他再次出来时,石碑仍在,他担心石碑被孩子搞坏,然后就把石碑扛到水沟旁边的一棵柳树根下收藏。过了几天再去看时,发现石碑已被韦进成用来垫鸭栏。再后来就不知道石碑哪里去了。

  随行的陆干斌老师告诉笔者说,他曾多次到军田村寻找“桂林郡”碑,均未果。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此事后,曾经打来电话询问碑刻下落。他们说,同类石碑在全国范围内只发现过一件,因此“桂林郡”碑的文物价值不言而喻。

  “桂林郡”碑虽然不知去向,但军田村里曾有4批总共10多个人先后见过这块碑,石碑存在的事实是确凿无疑的。而当年秦始皇统一文字时用的就是小篆体,篆书“桂林郡”碑是秦桂林郡治的重要旁证,可知军田村古城遗址是秦朝桂林郡治所在地方的可能性最大。

  走进军田村,笔者在村中间见到一个残存的用土夯成的铜鼓墩。铜鼓墩周围和上方长满野草。据村中老人说,这个土夯铜鼓墩是以前放置铜鼓专用的铜鼓墩,村民建房也好,修路也好,都不占用这个地方。

  据文献记载,铜鼓是壮族先民古越人铸造和使用的重器,是王权的象征。《隋书·地理志》记载:岭南二十余郡,诸獠并铸铜为大鼓。越人“俗好相杀,多构怨仇。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明史·刘显传》说:“得(铜)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击鼓山寨,群蛮毕集。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军田村古城周边约4公里的中平镇普化村、罗汉村范围内,已先后出土5面大铜鼓。如上世纪70年代,苏村村民在挖地基建房时,出土一面大铜鼓,专家鉴定为汉代铜鼓;1978年冬,中平镇罗汉村村民们在平整水田时发现一面鼓面中心有太阳纹、鼓面边沿有4只立体蛙的铜鼓,专家鉴定为汉代铜鼓;1991年冬,中平乡大普化村村民们挖土建房时发现一面铜鼓。该铜鼓鼓面中心有12道太阳纹,向四面八方散射。鼓面边沿环列立体蛙4只,蛙间对称有2条大鱼,鱼尾均有绳系拴在立柱上。胸径间有环耳1对,扁耳2对,鼓面和鼓身装饰游旗纹,水波纹和圆心垂叶纹。专家鉴定为汉代铜鼓。

  由此可知,在一个小范围的地方,有这么多汉代大铜鼓,说明这个地方人口众多,是个农耕经济发达的地方,极有可能是当时政治和军事的重地,更是郡县治的最佳地方。铜鼓和铜鼓墩的存在,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军田古城重要的历史地位。

  更让笔者惊奇的是,在距离军田村不远的下那槽村,村民闭振玉在自家地里耕作时,发现一件战国文物——“铜人首柱形器”。该文物下端断失中空,分人首和器体两段,上段作人首形、右颈,人头脑后垂有一小辫,两小耳和面部呈椭圆、凹下,有眼、鼻、器体四方柱形,略扁,上大下小,两侧有明显的合范铸痕,下端左右侧穿不对称的圆形小眼。据史料记载,铜人首柱形器,为岭南地区所独有,铸于春秋,终于战国。该文物的发现对考证研究军田村古城遗址是否是秦代桂林郡治将有一定的作用。

  登上军田村背的马鞍山上顶,俯瞰军田村,古城遗址仍然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城墙轮廓,古城周长有1000多米,轮廓近似圆角等边三角形且呈封闭式。村庄东面,至今仍然仍能看到400多米长的土夯城墙,墙顶被植被覆盖,古木参天。而城墙外30至50米处有残存高1至2米、长100多米的城郭,护城壕沟最窄处有20多米宽,引罗秀河河水绕城外边流过,护城河形成“城以卫民,郭以卫城”的“金城汤池”。目前,沟内河水早已干涸,护城河种上了绿油油的农作物。象州县罗秀镇军田村古城是否是秦朝设置的桂林郡治,还有待学者专家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