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疫情就不用接种疫苗? 不及时接种风险同样高

25.04.2016  15:46

   广西开展“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宣传活动 

  不少家长认为目前无疾病流行,孩子不接种会更安全,但专家说了—— 

  不及时接种疫苗 风险同样会升高  

  4月24日,自治区卫生计生委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宣传活动。活动中,有疾控专家提醒家长,不接种或不及时接种疫苗会导致疫情暴发风险大幅度升高。

  在活动现场,一名家长询问,自己的孩子接了第一针疫苗后,就没有按时接种剩下的疫苗,会不会有影响?现场有医生解答,不按时接种会影响抗体产生的时间和保护效果,会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因此建议按照疫苗的免疫程序按时接种,此外,未能按时接种的也应尽早补种疫苗。

  据了解,1978年广西开始实施免疫规划,2008年将免疫规划策略由“6苗防7病”拓展到“14苗防15病”。广西免疫规划疫苗维持在95%以上,建立了牢固的免疫屏障。麻疹发病数从建国初期的年平均十几万例下降到去年的140多例,其他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的传染病发病率下降95%以上。

  现在有一些家长存在一种观点,认为目前无疾病流行,孩子不接种疫苗会更加安全。对此,自治区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钟革称,不接种或不及时接种疫苗的风险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无法建立的有效群体保护屏障,使大部分人暴露在传染病的威胁之下,导致全人群或全区域接种率下降,疫情暴发风险大幅度升高,可能导致疫情暴发或流行。二是不接种或不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将导致个体无法产生或不能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使个体暴露感染传染病的风险升高,很可能导致感染相应的传染病,危害个体的健康。

 

   【新闻链接】

  你关心的疫苗问题和答案都在这了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如何分类?  

  按《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目前第一类疫苗以儿童常规免疫疫苗为主,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风疹联合疫苗、麻腮风疫苗、甲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等,此外还包括在疫情发生时应急接种的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

   既然接种有风险 

  为何还要大力推广?  

  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远远小于不开展预防接种而造成的传染病传播的风险。实施免疫前,我国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非常高。自实施免疫规划以来,通过接种疫苗,减少大量儿童因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疾病的发病,避免成千上万名儿童的死亡。

  20世纪60年代初期,全国每年约报告20000-43000例脊髓灰质炎病例,实施计划免疫后,发病率逐年下降,自1994年10月以来未发现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1950-1965年,我国年平均麻疹发病率为590/10万,其中1959年发生全国范围内的麻疹大流行,发病率高达1433/10万,并且每100例麻疹患者中有3人死亡,自1965年广泛使用疫苗以来,麻疹流行强度大为减弱。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多高?  

  疫苗对于人体毕竟是异物,在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特定疾病的保护力的同时,由于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和人体的个体差异(健康状况、过敏性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精神因素等),有少数接种者会发生不良反应,其中绝大多数可自愈或仅需一般处理,如局部红肿、疼痛、硬结等局部症状,或有发热、乏力等症状。不会引起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仅有很少部分人可能出现异常反应,但发生率极低。

  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近几年,我国每年预防接种大约10亿剂次,但是经过调查诊断与接种疫苗有关且较为严重的异常反应很少,发生率很低。

   接种疫苗就能保证不发病吗?

  疫苗均具有一定的保护率,但由于受种者个体的差异,少数人接种后不产生保护作用,仍有可能会发病。另外一种情况为偶合发病,如果接种疫苗时受种者恰好已处在该疫苗所针对疾病的潜伏期,接种后疫苗还未产生保护作用仍会发病。

  接种前,家长应注意哪些问题? 

  家长应带孩子到政府部门认定的合格预防接种门诊进行预防接种,在接种前应向接种人员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便工作人员判断是否可以接种。如发现接种后出现可疑情况,应立即咨询接种工作人员,必要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正确处理。在接种疫苗之前,家长应特别注意孩子有无急性疾病、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神经系统疾患等情形,并在接种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接种。

  例如,在新生儿接种疫苗前,家长需配合接种人员,做好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问诊和一般健康检查,提供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包括出生时是否足月顺产、出生体重多少,新生儿出生评分情况,有无先天性出生缺陷,是否现患某种疾病等等,以便接种人员正确掌握疫苗接种的禁忌,并决定是否接种疫苗。

   哪些情况下儿童不适宜接种疫苗?  

  急性疾病: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正在发烧,特别是发热在37.6℃以上者,或同时伴有其他明显症状的儿童,应暂缓接种疫苗。孩子康复并经过一段时间调养后再接种疫苗。此外,如果孩子处于某种急性疾病的发病期或恢复期,或处于某种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均应推迟疫苗的接种,待孩子康复以后再接种疫苗。

  过敏体质:个别儿童有过敏体质,容易被家长忽视,有过敏体质的儿童接种疫苗后偶尔会引起过敏反应,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所谓过敏体质,是指儿童反复接触某种物质,容易发生机体过敏反应,出现相应症状,其中以过敏性皮疹最为常见。如果发现过去接种某种疫苗曾发生过敏反应,则应停止接种。

  免疫功能不全:一般认为,儿童免疫功能不全,不仅预防接种后效果较健康人差,而且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特别是接种活疫苗时。比较严重的免疫功能不全包括免疫缺陷(例如无/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白血病、淋巴瘤、恶性肿瘤等等。如果儿童容易反复发生细菌或病毒感染,感染后常常伴有发热、皮疹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怀疑存在免疫功能不全的可能性,接种疫苗时需特别小心。

  神经系统疾患:有神经系统疾患的人接种某些疫苗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已明确患有神经系统疾患的儿童,例如患有癫痫、脑病、癔症、脑炎后遗症、抽搐或惊厥等疾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接种疫苗。

   接种时的偶合症发生概率有多大?  

  以儿童偶合发病为例:我国卫生服务需求调查结果显示,0-4岁儿童两周患病率为17.4%,因此儿童接种疫苗后,即使接种是安全的,在未来两周内,每100名接种疫苗的儿童中仍会有约17名儿童由于患其他疾病(尽管所患疾病与疫苗接种无关,但由于时间上与接种有密切关联),非常容易被误解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再以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偶合死亡为例:我国新生儿(0-28天)死亡率为10.7‰,全国每年出生儿童约为1600万;据此推算,全国每年约有17万名新生儿死亡,即每天约有466名新生儿死亡。按照我国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规定,乙肝疫苗在儿童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以全国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率75%计算,则每天约350名新生儿死亡者接种了乙肝疫苗,即全国每天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可能出现偶合死亡350起。(记者  陈佳嘉)

编辑:周珈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