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生态葬不能依赖奖励

16.03.2015  13:24

  去年清明期间,南京实施奖励政策,对选择“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生态葬,一次性给予每户1000元奖励。雨花功德园办公室主任举例说,去年夏天,有人为去世的母亲选择了生态葬,结果没几天又退回了补贴,认为这是不孝顺。目前雨花功德园,“三不留”的非常少,不足1%。南京每年死亡人口3.2万左右,其中近九成选择买墓地。(3月15日现代快报)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谈论殡葬话题,但这却是一个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而且,伴随社会的发展和公众文明意识的提升,应如何安葬逝者,已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采取生态环保的殡葬方式,对于土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具有积极价值,因此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然而,南京市出台多项措施甚至给予现金奖励,以此推动支持生态殡葬,但效果并不理想。其实,生态葬能否得到推广,重点并不在于奖励多少,而且现金奖励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反而不利于生态殡葬的普及。那么,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非常盛行的生态殡葬,为何却在我国遇冷呢?

  应该说,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强调“入土为安”,而生态葬与传统观念冲突。对于国人而言,对先人保持敬畏心态,在殡葬及祭祀的活动和仪式上,都要表达出虔诚的态度。而生态殡葬方式,让逝者没有了安息之地,采用“树葬”、“江葬”等方式,给人感觉“没有葬身之地”。少了墓地,没了墓碑,日后如何祭祀、怎么祭祀,显然是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进一步而言,奖励1000元现金,也与国人传统观念冲突。亲人逝去,每个人都想让葬礼办的体面些,对于花费不菲的墓地,也并不吝啬。既然如此,假如为逝者实施生态殡葬,并领取一定的奖励,让外人感觉“用逝者换钱”。而且,奖励的标准越高,幅度越大,就越会让他人有这种想法。对于生者来说,如果对亲人实施生态殡葬后,难免会有外人在背后“戳脊梁骨”。

  事实上,推广生态殡葬,并不是奖励的越多越好,奖励过高可能会更加无益。推广和普及生态殡葬,需要传统观念的改变,而这需要时间和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政府,不能只是依赖于奖励,而是要在制度上予以创新和完善。比如,在推广树葬、花葬等生态葬时要充分尊重逝者家属意愿,如果家属希望留骨灰和立碑留名,可以在花坛、树丛中保留狭小空间埋藏骨灰、立上碑,这样既节俭又环保,自然更容易让逝者亲人接受。

  说到底,生态殡葬能否得到推广,并不是依赖奖励就能解决的。假如,在推广生态殡葬的同时,背离了千百年来的殡葬传统,生态殡葬只能面临无法推行的窘境。(刘建国)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