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与东盟留学生人文交流之桥
马彬彬
随着广西在中国与东盟合作中作用日渐凸显,吸引了越来越多东盟学生来桂学习交流。目前,在我区高校就读的东盟国家留学生将近1万人,占在华东盟留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如何积极依托、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挖掘沿线国家的地缘相邻、血缘相亲、习俗相近、人文相通和商缘相连等优势,积极开展人文交流,在和而不同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交相辉映,有利于吸取对方文化中的精华,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为本国人民提供更丰富的精神养料。联系广西与东盟各国实际,强化“物情教育”“人情教育”和“事情教育”,不乏为搭建与来桂东盟留学生人文交流之桥的良策。
“物情教育”,即按照广泛性和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把“中国梦与世界梦”和谐统一的内涵贯穿来桂东盟留学生的教育、服务和管理中。一是把东盟各国留学生的跨文化差异、适应和融合作为调查研究的重要前提,深入分析和总结东盟留学生的学习需求、行为方式和思维特点,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语言和体验文化的积极性。二是依托各高校及其地市所具有的地缘、交通、语言、文化、政策、人才和学科专业等优势,把“认识中国、体验文化、融入生活”的地域知识、文化传统、法律规章、风土人情等物情教育因素化解到东盟留学生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日常服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积极探索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方法和策略。通过“物情教育”,让留学生深刻认识到,当今开放的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中国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和谐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从而提升对“中国梦与世界梦”辩证关系的认知能力。
“人情教育”,即坚持教育主体和主导相结合原则,注重培养“中国东盟一家亲”的情感意识,营造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协调融洽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发挥主导优势,挖掘和梳理长期良好的东南亚留学生来华学习和交流的历史,回顾和加深中越、中柬等老一辈领导人及两国人民在革命建设中共筑的光荣历史和建立的深厚友谊,注重情感教育,做好良师益友的双重角色;注重引导留学生从感悟中国“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视角去理解“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深刻内涵,真实感受到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愿同东盟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和不懈努力,消除来自西方媒体影响所形成的主观偏见,从而自觉为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付出努力。
“事情教育”,即贯彻互动式和体验式相结合原则,通过对语言学习、专业实践和文化体验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深化对当今中国的发展现状、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感知和熟知与认知。如科学设计,精心实施好第一课堂的“对话式、情景式”互动教学环节,把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东盟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美好未来,详实、生动、活泼地展示给东盟各国青年学子。如可组织开展参观历史文化遗迹、体验民俗风土人情和走访新企业、新农村等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把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进步及其所体现的发展道路、制度模式,全面、真实地展现给东盟留学生,帮助留学生认识到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共谋中国-东盟人民福祉的“和平之路”、“友谊之路”和“合作之路”,中国梦是东盟及世界各国青年学子都可以参与、融入、分享的“和谐之梦”、“和平之梦”和“发展之梦”。